――摘自吴军老师的《格局》
理解了上文提到的正和奇的关系,就容易理解接下来的三个原则了。
第一个原则,在无限长的时间里,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变和渐变是常态,巨变是非常态。
变化在长时间里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的人不要指望能靠一种技巧吃一辈子,因为变化是常态。承认这一点,变化到来的时候,才不至于慌张。一些人之所以是悲观主义者,就是惧怕变化。
但是在较短时间里,常常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有变化也是渐变,这是我们做很多事情的基础。
搞语音识别和语音编码的人懂得,由于我们的声音带有惯性,所以发音只能是连续的,而不是突发的。整个语音处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建立在这个条件之上。
类似地,我们的世界也有惯性,它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理解了这一点,做事的时候就会懂得积累的效应,就不会采用狗熊掰玉米的做法。很多人一件事没有做好,就想着改变,好像一变就有机会了。且不说变化是否能给有这样想法的人带来计划,就算有,没有积累的人也把我不住机会。当变化真的来了,那些等待弯道超车的人还是没有机会。希望落空,他们可能从此就成了悲观主义者。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样的人,看到革命,看到变化,就以为自己有了机会,岂不知革命恰恰要了他的命。
智能时代来了,这会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阶段。从人类历史的跨度来看,几十年不过是一瞬间,因此它带来的是突变。但是在这几十年里,每一天的变化都是渐变,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个原则,往前走是常态,回头看是非常态。
反思和回顾历史是需要的,但不要太多,更不要指望照搬历史的经验,或者吸取历史的教训就能直接生成当下的行动指南。
中国人有“以史为镜”的说法,但简单的以史为镜是不可靠的。中国人的一个弱点是背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因为中国的历史实在太长了。美国人没有很长的历史,就没有包袱。相比历史,未来更重要。中国企业这些年发展很快,原因恰恰是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很短,没有传统的包袱,什么好就学什么,因此容易做到不断探索新路。而欧美国家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工业化的历史正好和中国反过来,百年老店太多,历史的包袱就特别重。西方国家发展最快的硅谷地区和特拉维夫,恰恰是没有工业化传统的地区。
网上一些人爱炒作自己祖上被点过翰林,当过贝勒,出过学者名流,这其实半点儿意义都没有。活到今天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十代贫农的后代,祖上都是王侯将相。两个人能够坐在一起聊天,不管祖上是干什么的,他们现在已经平等了。接下来,就看两个人未来的路怎么走,而不是谁祖上官大。
第三个原则,实力派获胜是常态,机会主义者获胜是非常态。
任何体育比赛,通常是实力更强的一方获胜,很少有爆冷门的情况。如果我们和柯洁下围棋,就无法靠下出一两步好棋爆冷门获胜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与其想如何爆冷门,不如想想自己怎样成为实力派。一些学生是否该退学创业,我告诉他们,以他们现在的水平还远不到退学的时候。虽然盖茨和扎克伯格退学后创业成功了,那时因为他们已经知道怎么赚钱,而不是退了学才去想挣钱的方法。更何况他们二人在同学中是一等一的编程高手,算是实力派的人物,而不是机会主义者。如果自己不具备一定的实力,肯定会尝试一次、失败一次。这就如同一个业余选手和费德勒或德约科维奇比赛打网球,最多只能靠对方发球失误捡一两分,但肯定赢不了任何一局比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未来,相信未来有的是机会,然后静下心来,成为一个乐观派、实力派,这样,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