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中秋佳节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人类肉眼可见的一个星球,孩子从小都不陌生。在航天事业的大力发展下,我们和孩子也经常在电视上面看到关于探月的信息,孩子也经常会问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奈何我对这块的知识全球匮乏,再加上科普知识本来就难懂,如何能更好的讲出来愁坏我这个老母亲。
那为什么要普及太空知识呢,首先是孩子自己的兴趣,其次是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就把大力发展空天科技等一批前沿科技作为战略方向。抓住国家政策和方向,为孩子的将来未雨绸缪。
那为什么要先了解月球呢,因为月球是人类肉眼可见的第一个星球,而且关于月亮的故事孩子并不陌生,更重要的是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最多,是人类登录的第一个外来星球,也是人类通往星辰大海的中转站,对入门级的孩子来说,权威且久经验证的知识才能打下扎实基础。并且人类对火星、甚至将来对其他星球的探测,也都与月球有绕不开的关系。可以说,月球是人类走向深空的“跳板”,备足够的关于月球的知识,让孩子更有信心探索广阔宇宙的秘密。
所幸看到了这套《带我去月球》系列的书籍,它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月球的前世今生未来,书中有百余个趣味核心知识点,一套书就讲透了月球,能引导孩子仰望星空,尽情想象。让人类对未知世界无止境的探索,点燃孩子永远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01 故事性的科普
月球是地球和另一颗星球的孩子?
月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怎样制作一份月球攻略?
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月球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何更好的让孩子接收知识,当然是讲故事了。《带我去月球》整套书的第一本书《我想去月球》就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孩子的视角,通过与航空工作者爸爸的日常互动,讲述了从月球的诞生、变化、月相、月球上的地形地貌等,以及人类的探月之路等向相关知识。
不同于其他科普书籍走马观花地介绍知识,因为这样学知识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也记不住。书中通过一条故事线和一条科普的知识线的结合,让科普知识变成故事情节,让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对月球的相关知识有了全方位了解。
比如书中提到从嫦娥飞天、中秋赏月、钱塘江观潮等月亮有关的中国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穿插科普知识,让孩子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月球,同时也帮助孩子把太空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感受空间科学技术的魅力,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
其中有个片段就很生活化,孩子和爸爸撒娇“想去月球睡懒觉,因为月球的夜晚特别长”,而爸爸却说“月球的夜晚虽然长,却不好受,因为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最低能低到-180℃”这样的生活化的日常互动,一下子就让孩子明白关于月球的温度,昼夜等知识点。
02 画风精美,展现中国特色
这套书不仅在文字上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插图也极其用心,书本采用的A4大开,很多都是整幅跨页构图,单独打开一页就是一幅画卷。要知道这本书的绘画者酒亚光曾在第二届“中国航天日”的海报设计中获得二等奖,之前与这套《带我去月球》系列的作者郭丽娟合作的《带我去太空》系列,就获得2019年度桂冠童书,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9年度影响力绘本等。
当然这本书还带有中国特色,比如书中画有钱塘江观潮、中秋赏月的生活情境,画面美轮美奂,又带有中国的独有的生活气息,很好的将科普知识融于生活当中。
03 科普知识权威
一本科普书籍除了好看易懂还不够,最重要的是里面的科普知识要权威,经得起推敲,要知道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如果刚开始就灌输了错误的知识,很容易让孩子走错方向。
《带我去月球》系列的作者郭丽娟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八《军事文摘》少儿版的资深编辑,本身就有丰富的航空知识背景,经过和绘画师酒亚光两年时间反复打磨,精心编绘,并邀请航天领域多名专家,以及“火星叔叔”郑永春等进行多次专业评审,这套书才呈现在各位小读者面前。出版后受到众多航空人士推荐,是中国航空基金会推荐的航空科普绘本。
学习知识的路上肯定少不了思考,故事中的小男孩听了爸爸科普的月球知识,自己制作了一份月球攻略,我们 在讲科普知识的过程中,不妨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去探索,只有不断的探索,梦想才会越来越近。
最后书中该附上了人类的探月之路,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孩子更容易记忆,同时插图还原了探测器真实面貌,确保了科学性。
我和孩子看完这套《带我去月球》书籍后,再看天空中那一轮圆月,感觉不一样了,在月圆之夜,好像可以清晰地见到月球上阴暗的月海、明亮的月陆,不再只是觉得是“白玉盘”了,这就是知识的魅力,当我们了解的知识越多,不经意间就能与其他知识产生联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想象空间及审美体验,让平淡生活中充满更多魅力。
月球与我们息息相关,作为人类走向深空的“跳板”,从全面认识月球开始,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探索星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