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写于2002年的小文)
又到了7月21,去年白岩松莅临洛阳席殊书屋的那一幕幕还在眼前流连。那是洛阳席殊书屋的自豪,是洛阳广大读者和民众的荣幸。在流连、激动之余,我想起的多是那些幕后不为众人所知的一个个故事。
紧张而周密的准备
接到洛阳席殊书屋经理陈凯女士的电话:“能不能帮忙打印一些彩色的宣传画?”我忙问:“多大规格的?做什么用?”“书屋开业三周年,白岩松下周来咱们书屋举行签名售书仪式,做一些宣传。”“真的!宣传画是现成的吗?”“没有,准备自己创作。”“这样呀,凭咱们的水平可能不行。还是找一些行家里手帮帮忙吧。”
当天晚上,广告策划设计来到了书屋;印刷制作者来到了书屋。大家为能有机会繁荣洛阳的文化市场出把力而高兴。简单的商议,达成了共识:免费提供最好最快的服务。
第三天精美典雅的海报送到了书屋。一群志愿服务的小伙子连夜骑着摩托和自行车将宣传画散发到了洛阳城的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工矿企业。
距市政府和书屋不远的航空城酒店主动承揽了白岩松和参加仪式的其他各地席殊书屋的优秀业主的食宿服务,并为白岩松的光临提供免费住宿。
外围的工作准备就绪,签名场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书屋地方太小,又在商场的二楼偏门;放在外广场呢?商场正在装修,脚手架包围了整个楼体,杂乱而且危险。怎么办?群思广议,急中生智:用横幅遮盖杂乱的脚手架。数十米的红布从市场来到裁缝手中,在她们娴熟的技艺下很快成为十米长五米宽的横幅。广告公司加班绘制、刻印、粘贴宣传文字。
在各方面的通力支持和帮助下,万事俱备,只等21日的来临,只盼仪式的顺利举行。
一波三折
7月20日上午,席殊总店北京方面来电话:“由于今晚国家总理李岚清宴请申奥归来的功臣们。白岩松无法按原定的计划下午乘飞机赶到洛阳了。”这个消息一下子让我们惊呆了。电视、报纸和各新闻媒体已经在一周前进行了广泛宣传,各种海报也传遍了大街小巷,如果白岩松不到场,仪式无法如期举行,后果不堪设想!陈凯虽和其他人一样着急,但还是处惊不乱地给各有关方面拨通了电话,终于和白岩松本人取得了联系。白岩松在电话那端的答复让我们惊喜又感动,他说:“宴会结束的再晚,我也会连夜赶去洛阳的,不会耽误明天的活动,不会让洛阳人民失望!” 他在晚上十点多宴会结束后,直奔火车站,搭上了终点为郑州的火车,并及时与洛阳方面取得了联系,等这边安排好了凌晨到郑州接站的车,已经是午夜十二点。
躺在床上,紧张、兴奋,难以入眠。所有的准备工作在脑中过电影,恐怕由于哪点疏忽给明天的活动带来麻烦。听着时钟的滴答声渐渐被窗外传来的雨声所取代。撩开窗帘,傻傻的看着路灯下飘洒的斜雨,一分钟、两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雨没有一点要减小要退缩的意思。三点了,外面的雨仍然不懂我们的心思。我犹豫着想拿起电话……沉住气,再等等。五点,天亮了,雨小了点,我再也忍不住跑到楼下,任点点细雨洒落在我的脸颊和发稍。不到七点,雨停了!我欣喜若狂地奔往书屋,和陈凯前后脚到达,见面同时说出:“昨晚看了一夜雨,真想给你打电话”。
点点滴滴的真情
七点刚过,帮忙挂横幅的小伙子和公司里的人都赶到了书屋,按照分工忙而不乱地开始了各自的工作。有位掂着马扎的老者在商场前来回漫步,我只当是晨练的老人路过看看热闹。十点多,当签名售书开始了近一个小时的时候,人们的热情和天气一样越来越热,排队的人龙在商场前空地拐了好几道弯,看不到尾在哪里。忽然,我看见了早晨的那位老人坐在马扎上,前面还有十几个人才能轮到他。人龙向前移动一点,他将马扎也向前移动一点。我急忙对他前面的人说帮忙让老人先去,老人却制止了我,执意遵守秩序。当他走到白岩松签名的书桌旁时,他将马扎放在旁边,坐下来,微笑着掏出了封面的边角已经有些发毛的书,白岩松弯下身来,仔细地看着老人手中的书,那上面不仅有老人的批注,还有用彩笔圈点出的错别字。我们和白岩松一样为老人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感动。
细微之处的精神
我不是商家,对那天售了多少书没有兴趣,但是注意到白岩松签名用完了五六盒签字笔。坐了一夜车,快九点才赶到洛阳的白岩松,九点半准时坐在了签字桌前。虽然晚上的雨给清晨的空气带来了一点凉意,可是到了九、十点钟,烈日高照加上雨后的高湿度,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白岩松一直没有停笔地认真地写着。原定十一点半结束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十一点五十,热情的读者才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劝阻下依依不舍的离去。工作人员和各地席殊书屋的业主们纷纷和白岩松合影留念。紧张忙碌后的白岩松却主动招呼一直在旁边维持秩序的保安过来合影,感谢他们的密切配合;同时他还没有忘记招呼一位一直忙着拍照的小伙子也过来合影。中午,利用午饭的时间,为了满足某银行的职工们的要求,又签名300多本。顾不上休息,他马不停蹄地赶往演讲会场。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和交流,他仍然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睿智的思维、机敏的对答和他侃侃而谈的风姿,赢得了满场听众的喝彩。可是,走下演讲台、走进休息室的他已感到疲惫不堪、面色苍白。为了不辜负洛阳读者的那份真诚和热情,他付出了很多很多。
二零零二年七月 刘俐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