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8年左右一次教研组会上的发言材料,曾发于个人微博中,昨夜忽然发现,转录于此。
把教书变成学书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赵海宏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把教室变成学室”,也就是说把教师教书变成学生学书。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教书变成学生的学书呢?下来我谈几点看法.
要把这个转变完成,我个人以为有三个基础是很重要的。第一个是要相信学生能学,而多数学生是不学。就是说学生是能学习的,也会学习的,他有学习的能力。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只有我教了学生才能学会,导致课内课外讲得忙,学生练得忙但效果不佳。有了这种认识后,我才会找出什么东西可以不讲,什么东西学生可以自己去学,这样才使课堂有余地,重点更突出。
第二个是相信教材能读懂,至少有能读懂的地方或片段。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读懂所有教材,但是大多数学生应该可以读懂大部分教材。有了这个基础我们的预习和自学就有了立足之地。另外就是相信方法,就是说一定有一种方法适合我们的学生。有了这个认识才会让我们有动力,有积极性去找新方法,尝试新方法。
下来我在三个基础上谈几个具体的做法,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启发。
首先是预习。我们已经相信学生会学习,那么学生如何去学习呢?学生自己学习,这就是预习。关于预习,老师做什么呢?一个是要加强指导,即学习指导方案,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第一步是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置要做到: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第二步是学习准备,即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中所涉及地已经学过的的一些知识像文科中的字词的读音、用法即作者等相关的背景及理科中的公式、法则、概念等有所准备。
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容的确立,它是教师指导预习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包括学生自读课本、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对此,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习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问题一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二要问题不易太多,太碎;三问题要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四要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反馈检测,这里要求精选测评题,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2、紧扣重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中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常见的课堂模式有三种(一)诱导式(一般适合新授课方法类的教学):提问—讨论—归纳—练习(二)开放式(一般适合单元复习反馈校正类):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三)技能式(特别适合于技能类课程的教学):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应用。
总而言之,这种模式就是学生学,学生做,教师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反馈、点评、矫正直到学习完成的一个反复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它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模式,限于本人的理解和能力,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是教数学的赵老师,欢迎讨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