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曾一度作为当时最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无疑这是一个失败的王朝。当东方大国还沉浸在康乾盛世时,西方正悄然发生着大变革...
每一个王朝都会经历兴衰荣辱。
怎么看待清朝的存在,向来有很大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十三甲起事到剑指南朝,从偏安一隅到铁骑入关,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在经济上、军事上、疆域上,不亚于汉唐盛世,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的辉煌。
那为什么人们对清朝的评价褒贬不一,没有汉唐盛世高呢?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其后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世界百年,而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华夏的不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
后金的崛起,在今天看来,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结合本书相关章节,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在西方人心目中,最受关注的中国古代杰出英雄人物,除了成吉思汗,就是努尔哈赤了。成吉思汗所缔造的蒙元帝国,虽不足百年,但在最强盛的时期,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他也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记录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领袖。
时势造英雄。同样作为一个庞大的东方帝国的缔造者,努尔哈赤雄才大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能容人、会用人。
(一)
统一女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入主中原了。
明朝统一东北后,为了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统治,学习唐朝的的制度,采取分封首领、实施自治的做法。当时东北女真分为四大部分:辽东地区以北,是建州女真,再往北是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这四大部女真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其中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因为土地肥沃、离内地较近,汉化比较深。努尔哈赤就出生于建州。
“努尔哈赤”是女真语,野猪皮的意思。其实就和现在很多汉人起名字一样,二蛋、狗蛋、狗剩之类的。为什么这么叫呢?好养活。野猪生命力顽强,取此名寓意他硬朗坚韧,这似乎也预示着努尔哈赤后来在关外苦寒之地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名贱人贵。三国时期曹操乳名阿瞒,也是这个道理。
努尔哈赤虽出身贵族,但生母在其十岁时离世,继母对其刻薄,非打即骂,其日后在辽东大小战争中的种种暴行无不与他儿时受虐的经历有关。历史上秦始皇、朱元璋、希特勒、斯大林的暴行也都是因为儿时长期受虐的经历而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扭曲。
(二)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崛起,最初主要是因为明帝国一直支持他。至少,明朝从来没有把他当作主要敌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1583年开始,三十多年的战争努尔哈赤每战必胜,没有一次失败。然而他丝毫不敢懈怠,从不放纵自己,几乎不喝酒。兴趣爱好方面,他能歌善舞,棋艺精湛,方寸之间演绎着战场的格杀。
努尔哈赤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远超后人所想,其深厚的功底和汉文化的造诣绝不是一个北方普通“蛮夷”所能达到的。他极会用人,麾下人尽其才,这也为日后统一女真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
历时五年,努尔哈赤完成了从遗甲起兵到统一建州的过渡。此时,明朝刚刚结束抗倭援朝战争,张居正积攒下的白银已经消耗光,偏偏西南、西北又开始造反,在关内形成牵制力量,这使得没落的明帝国腹背受敌。而随着努尔哈赤屡战屡胜、不断壮大,后金已经逐渐具备挑战明朝中央政府的实力了。
在战略上,后金联合了整个明朝(1368-1644)最主要的敌人蒙古。明朝从朱元璋建国初期就面临着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这也是当年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之一。到了中后期,明朝已处于全面防御态势。在这一点上,蒙古配合后金牵制了明朝不少兵力。
精明的努尔哈赤虽然屡战屡胜,但面对明朝他却在一直装孙子,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样子。先后于1590-1609年期间八次亲自进京觐见万历皇帝,向朝廷朝贡。这不仅是在证明自己的忠诚,也是在借助明帝国的声威抬高自己。此外,他还沿途留心地形,绘制地图,以便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野心。
(四)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政权,年号天命,史称后金。为了防止脱离群众(女真群众),努尔哈赤也开始走群众路线。他下令在自己宫殿门外种两棵树,百姓可以将想说的话写下来挂在树上,然后由卫兵送到自己手中,以便时刻了解民情。
称帝后,努尔哈赤政治野心日渐膨胀,也把战略重点从统一女真诸部转移到反明上。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他在对女真内部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战争的宣告。四月公开发布讨明檄文“七大恨”誓师,公然向明朝宣战。
发动战争的理由多少有些牵强,但必须要名正言顺。
事实上,努尔哈赤开战的这七个理由,即所谓“七大恨”,只有两条占理,一条占半理,三条没理,一条存疑。其中有理的两条是:
1.辽东总兵李成梁攻打古勒寨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皆被误杀。此事明朝处置不当,激起了努尔哈赤的怒火,努尔哈赤发誓为父祖报仇。努尔哈赤最初反明也确实是为了报父仇。
2.明朝偏袒叶赫部,并且帮助把东哥嫁给蒙古人。(占半理说的也是这件事)顺便提一下,在婚姻生活方面,努尔哈赤娶妻16人也均是政治联姻。
概括起来,简单地说,一是为了报仇,二是为了女人。
(五)
努尔哈赤自1583年起兵以来,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军事上创造了后金铁骑“无敌于天下”的奇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
作为辽东战争中的一次决战,萨尔浒之战,后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大败明军四路进攻,全歼明帝国辽东野战主力,以少胜多。此役明朝丧师失地,损失惨重,不仅战争主动权让给了努尔哈赤,大明的国威也受到了极大挑战。萨尔浒之战成为明末清初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明朝与后金攻守易势,明朝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守,后金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六)
太祖时期,种下了日后“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同光哀世(同光中兴)”的隐患。
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在起兵的第四十三个年头(1626年)却在宁远吃了败仗,七个月后饮恨驾崩。有史料为证,《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宁远之败时说: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金庸这样评价清太祖:
“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似乎就是历史的定律。
一将成,万骨枯。大多数政治家的生涯都是这样。
在本书第十章的结尾,作者也引用了当年明月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遍览他的一生,我没有看到进步、发展、只看到了抢掠、杀戮和破坏。我不清楚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我只明白,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努尔哈赤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再来看一看明朝政府。明朝后期,国力日渐衰微,朝纲不振,吏治腐败,大灾连连,内乱不断,民不聊生,统治接近崩溃。虽然如此,但谁也没有想过大明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要知道,在皇太极以前,没有谁妄想过能一统天下。直到康熙朝,陆续消灭了南明反抗势力、三藩势力和葛尔丹势力,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来乾隆时期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才标志着清朝全国统一战争的完成。
而对于明朝,即便算到1683年施琅平定台湾,混乱的南明政权也仅仅持续了不到四十年。
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会灭亡?
所谓的“反清复明”究竟有没有可能?
为什么南明难以像南宋一样继续偏安一隅?
在明亡清兴这段历史中,我们又能从明朝灭亡的身上吸取哪些教训呢?
这也是本书接下来所要讲述的核心内容。
《大清棋局》系列读书笔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