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总有些随性而为的老师给我们留些开放类的作业,也许有同学会抱怨,从两大本书(英美文学史)中,不,是从浩瀚的英美文学史中选择一些人来写一篇文章。这太难了,连题目也没有,如此随性,足见老师多么信任我们。我倒是没有觉得很困难,也没有大海捞沙地去盲目搜罗,因为在我所知晓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作家中,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新英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必定是第一位的选择。这也注定了这次的作业不仅仅是一次期末成绩那么简单了,于我而言,和这位诗人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却仿佛停滞在少年时期。追溯到大概是七年级,记不清当时老师都讲了些什么,也忘记了具体是那册书的第几课,只有那几句话一直萦绕在耳畔,挥之不去。“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也许那时候并不理解,只是机械记忆,岁月变迁,直到现在才慢慢领悟,大有“温故而知新”的觉悟。记不记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同诗中传递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早已内化进我的灵魂,并且在我人生的轨迹中不断体现和固化。两句话何其简单,却让我受益颇多,前一句警示我人不能贪婪,面对选择要保持清醒和果断;后一句则督促我敢于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一路走到现在,我想我大概是践行着这些小道理吧,所以我不曾为《未选择的路》后悔,这也增强了我敢于承担的勇气。
对了,当时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是节选自课文《诗两首》,在《未选择的路》上面是普希金的一首诗。查阅资料才了解到,他们属于同时期的诗人,如果说弗罗斯特是含蓄婉约派的话,那么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显得直截了当的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么直白的劝说式诗句为什么能够载入课本呢?想必是有它的独到之处。不然不会直到现在还掀起热潮,用方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尤其是河南版本的让人忍俊不禁。现在细想,把他们两位的作品排版在一起也是用了心思的,一个俄国,一个美国,处在同一时代的两大诗人也会想要切磋一下吧!
尽管我并不是十分了解罗伯特·弗罗斯特,除却中学的记忆,仅是在大二的阅读课上曾经学过他的《雪夜林边小驻》,至今对“我的小马一定觉得奇怪”记忆犹新,我没有深入去听老师的剖析讲评,只是觉得这句话分外可爱,那么写出这样句子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可爱的人吧。我也背诵过原版的《冰与火》,也看了余光中的译本,“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毁于冰。”看着这句子,我能想到的就是郭敬明的玄幻小说《幻城》里冰族和火族终极对战时,无尽的冰雪中盛开出大片燃烧的火花,冰火相交,震撼人心,世界也将毁灭。作为一位杰出诗人,他一生共出了10多本诗集,佳作何其多,但对我来说,《未选择的路》就是世人遗忘的珍珠。所以本学期开学时精读课前展示时又把它朗诵了一遍,直到这次又把它拿来做文章。可我并不擅长主动推崇,也不是爱到无法自拔,只是喜欢,特别喜欢“喜欢”这个度,不至于冷漠也不会过于浓烈。
谈到美国诗人,来点实质性的干货,那就不得不提和佛罗斯特并称为美国诗歌两大中心的诗人——艾略特。相较于弗罗斯特一生只写诗而言,艾略特既是诗人又是作家,还兼平论家。不过,在当今浮躁的社会,我更欣赏佛罗斯特一次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好的匠人精神。这些纯属个人观点,那么比肩而立的两大诗人有没有什么联系呢?那可能就是艾略特对弗罗斯特的高度评价了,“佛罗斯特之于新英格兰,就如同但丁之于佛罗伦萨,莎士比亚之于沃里克郡,歌德之于莱茵兰。”由此可见,他对于弗罗斯特是英雄惜英雄。他的《荒原》、《四个四重奏》没有拜读过,但是很喜欢他教堂牌位上的文字。两句话,一句是“请记住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一位诗人。”这不难看出,他把自己的诗人地位看得最重,无外乎他对于弗罗斯特有那么高的评价;另一句是“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不敢说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只是感觉大家就是大家,把文字游戏玩的如此玄妙。而且艾略特对中国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大学生有“开谈不讲艾略特,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虽有夸张嫌疑,但也足见其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在那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横向对比了罗伯特·弗罗斯特同时期的美国诗人T·S艾略特和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最后来探讨一下同时期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吧,这次不谈他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也不深究他一直以来都是文笔硬汉的形象,却饮弹自杀的原因,再除去他作为“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我想说的是他写作文体、文风的演变以及与诗歌之间微妙的联系。他早期的文风受益于菲茨杰拉德和安德森,20世纪20年代曾会见艾略特、庞德等人。这样算来,这几位伟人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明威的文本语言多为叙述性,较直接,纯粹之于又发人深省,这根本上来源于美国人简单的思考方式和处事方式。他最著名的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内外人士。
忘了说最后一点,忘记也许是觉得不那么重要。事实上,由于年代原因,普希金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弗罗斯特,其他两位先后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弗罗斯特曾说,“就学术而言,我是不完美的。”百度文库的诺贝尔文学奖专辑中也评价他是“完美的缺憾”。纵观历史,弗罗斯特之所以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大致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追求简单深邃的诗歌艺术,从此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