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贝贝的【写作日更】145/200
今天一早听了罗胖老师启发俱乐部的分享,关于策展思维,让我对专注有了新的认知。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专注里什么招都能用上。《生活黑客》这本书里记载的一个人,他用每小时8美元的价格雇了一个姑娘陪自己一块工作。这姑娘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抽他一耳光,逼他集中注意力。
还有一个好玩儿的,一个杂志出版商、发明家雨果·根斯巴克发明的一种叫作隔离器的东西。戴上这个隔离器,什么办公室里打字机噼里啪啦的声音、电话、门铃、同事闲聊,啥也听不见了,通过两个小孔,人们可以专注投入在眼前的事情上。就是有一点不好,这个头盔内的氧气会用完。
请注意,这个照片拍摄于1925年。当时,手机还没有发明啊,大家在办公室里也会常常分心,没法专注工作。可见,让自己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根本性难题。
不过这些方法使用都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我们天生是不专注的。我们要像造一座牢房一样,把自己的注意力约束在里面,以防自己冲出去。
真是这样吗?我们真的时时刻刻要越狱吗?我们真的需要到外面的广阔天地里去闯荡吗?
你会发现,有一种东西,天然地、不用任何约束地,就让我们待在一个小天地里面。什么呀?展览!
举个例子,正在北京举行的这个鲍勃·迪伦艺术大展。这个展刚从上海转到北京,是近期中国非常热的一个展览。
鲍勃·迪伦身份很多,摇滚乐手、词曲作家、作家、演员、画家,等等,还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据说,这个展览包含的品类很全,有油画、丙烯、水彩、墨水、炭笔素描、工业金属雕塑等等。
但是大家想想,它可能包括鲍勃·迪伦所有艺术作品吗?肯定不是了,它就是一小部分。
你看,这么热门的一个展览,所有去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他们喜欢的鲍勃·迪伦作品的一小部分。他们为什么不冲出去,需要更多呢?
其实这就是展览的魅力,我们安于在一个小世界里待着,我们欣赏、回味的就是那些被选出来的东西,我们在里面非常专注。就像每日精选,都是刻意让我们专注的一个方式。而且,请注意,是一种主动的专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和我们身处的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底层逻辑的差异:我们在互联网上、在真实世界里总是追求更多,总是要好奇心、要增长、要突破、要摆脱束缚。所以,专注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但是在一个展览里呢?我们安于待在一个小世界里面,乐此不疲。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其实都具有展览的性质,比如,一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并没有穷尽所有有本事的姐姐。《乐队的夏天》,也没有穷尽全中国优秀的乐队。
它们都是在世界的噪声洪流中,选择出一小部分,创造一个小世界,给特定的人看。一个布置得很有匠心的小店铺、一本诗集、一个大型烟火晚会、乃至一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其实都是一个展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不是漫无边际地大,它其实是由一个个的展览构成的。
那展览有哪些特征呢?
除了上面说到的在噪音的洪流中选择一小部分,一个展览至少还有这么两个特征。
第一、它有一个被营造出来的意义。
第二、它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和空间边界。
拿奥运会举个例子。大家看,奥运会也是选择了世界上的一小部分运动会参会,不是全部。
它的意义,可以归纳为“更快更高更强”。为了凸显这个意义,还有什么五环标志啊,每届奥运会的独特的会徽啊,等等。
它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也非常清楚。四年一次,一般每次都在一个国家。
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怎么做到专注?这和策展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案例,策划自己的展览,给自己办一个展览啊,在自己定义的小世界里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呀。
就像我们这个价值传递训练营高老师给我们创造的这么一个环境,我们的每一个小组每一个人自己的打卡,其实就是一个自己的展览,在90天中,每天专注分钟视频,专注于自己的展览,不管用什么主题,我们通过视频分享去表达去分享,去传递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一个专注的事情。
然后这个过程只要做到两样东西就行了。
第一,赋予它一个意义。当然我们的意义就是提升自我,传递价值。
第二,给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空间就是打卡的社群及App,而时间就是三个月的时间。
正如罗胖老师说的,选择,让我们可以专注;意义,让我们乐此不疲;边界,让我们得以喘息。
如果你还在为“不能专注”而伤脑筋的时候,不如就给自己策划个展览,它考验的,不是我们的意志力,而是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和设定边界的能力。就像我现在做的5分钟视频分享。
即使它是一个牢笼,也是一个我们乐于待在里面的牢笼。
听过一句话,“你的人生,不过是你曾专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够不断折腾,从专注中找到人生的更多意义,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