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公正评论一本书的知识。
a:评论的准则
(9)在评论(同意,不同意,暂缓评论)一本书的知识之前,确认是否是真的读懂了(完成大纲架构和诠释内容),如果不懂,那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书的原因,要找出理论依据--结构混乱,重要字眼意义模棱两可,造成一连片的混乱。
(10)不要争强好胜,盲目反对。
(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一个作者的主旨没有理论基础,就可以看作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论点,先反思是不是误解,自己是否在一个问题上有盲点。
还要相信就知识而言,这个争议的议题是可以解决的。
b:从哪些方面评论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会如何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一种是缺乏连贯,也就是结论冒出来了,却跟前面所说的理论连不起来。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两件事是前后矛盾的。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分析阅读的第四个阶段:辅助阅读。
“内在阅读”指阅读书籍本身,与所有其他的书都是不相关的。而“外在阅读”指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什么时候用“外在阅读”呢?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之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时,就应该要找外在的帮助了。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1)相关经验
要区别一般经验、特殊经验和全体经验。一般经验在一方面与阅读小说有关,另一方面与阅读哲学书籍有关。特殊经验主要是与阅读科学性作品有关。阅读历史作品,同时与一般经验及特殊经验都有关。
怎样用相关经验去帮助理解一本书?在某一点上,举出相关的实例。
(2)其他的书
有时候不理解一本书,可能也因为你并没有读与这本书密切相关的一些书。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
(3)导读和摘要
对于导读和摘要,一般是用内在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再去阅读。
第一,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你已经看过全书,知道这些导读如果有错,是错在哪里,那么这样的导读就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第二,可能重点不完整。如果事先看了导读,你就以为所有的重点都在导读里面提到了,而忽略了其他重点。
(4)工具书
在运用工具书之前,首先你必须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么?
其次要知道自己问的是哪一类的问题,而哪一类的工具书是回答这类问题的。
工具书是怎么组织的?如何在工具书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字典,不止仅是查拼写和读音,还有字义,文字的便签等等。如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事实是真相的反映——事实可能是一个资讯或不受怀疑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