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1032—1085年)与程颐(1033—1107年)是同胞兄弟,历史上被合称为“二程”,后因朱熹(1130—1200年)受业于“二程”,三传弟子罗从彦(1072—1135年)再合称之为“程朱”,这也就是“程朱理学”的由来。
程颢(hào)是宋代的博学之士,一生著作颇丰,且时常讲学。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彼时很多青年才俊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或不远万里,或不顾严寒地专程跑到二程门前去虚心请教,聆听教诲,心诚意坚。关于当时学子们求学二程的故事,有不少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其中就有我们小时候学过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说的是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在程颢故去之后,自己已经40多岁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与好友游酢(zuò)一起跑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但是正遇上程颐老先生闭目养神。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待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也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等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学生尊敬师长,虚心受教,以及求学心切的品质。
从“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二程的学问在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很多学子仰慕其名,纷纷登门虚心求教。除了有杨时、游酢这两位在雪天立于门外的学子,今天要讲的谢良佐,他也曾拜师程颢。一开始也是有点小曲折,不过后来也是受到了老师的点拨,终成大家。
要了解谢良佐拜师程颢后被批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的故事,我们先要从朱熹在其《近思录》中记载的一则有意思的语录说起。
朱熹在《近思录》卷二中记载:“ 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
这里的明道先生即程颢。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史书中记载他十岁能赋诗,十二岁居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道先生认为,如果一个人记忆力很强,能背诵很多东西,或认识了很多东西,用这些来炫耀自己,而不是真的去服膺这些道理,这叫“玩物丧志”。
在我们看来,博闻强识、背诵如流,是很多人企及不了的能力,程颢先生为什么说一个人记忆力很强、能背诵很多文章、知道很多道理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表现呢?这里有一个背景。
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是北宋学者、官员。他天资颖悟,博闻强识。作为二程高足,谢良佐集成并发展了其师的主要学说,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所录《上蔡先生语录》,经朱熹编辑为三卷《上蔡语录》。
谢良佐少小聪慧,读了很多书,学问很好。青年时嗜好历史,当他前去拜师程颢时,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本,翻开一段,他诵读如流,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诵了下来,一字不差。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开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老师的称许,不料程颢老师只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玩物丧志本意是指人在器物上流连忘返,不知退离而被外物牵挂,没有了己心,丧失了意志。
谢良佐在遇见程颢之前,已学了很多知识,记忆力又好,能记诵大段书章,可以说是一个“学霸”般的存在,但是这样学知识似乎也有点苦学力行的味道。入程门之后,谢良佐留心观察程颢老师平日读书的样子,发现老师读书也是一行行看下去,一个字都不漏过;讲学引述时也是一字不落地背出。谢良佐心下大为不服:明明你自己读诵文章、讲学引用时也是一字不落,我把一段段文章篇目背诵下来也是一字不落,你却说我是玩物丧志,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程颢老师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就给他讲了道理,说:我记得熟,是自然而然记得熟,能够随时联想起来;读书时不漏掉一字,是因为我服膺这里面的道理,唯恐自己吃不透、学不会。而你记得熟、背得多,是竭力强记、勉强为之,你是不是真的懂?很难自说。且你是以此来向他人炫耀,那是有问题的。之所以批评你玩物丧志,是因为能背诵大段词章这种事情,实在是雕虫小技、无须如何夸赞。史书浩如烟海,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把精力放在强记或博记上面,还自鸣得意,实在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以记忆力强,能背诵很多东西为荣,那是一种堕入恶趣,是玩物丧志。
原来“玩物丧志”是这个意思,谢良佐顿时明白了老师说的道理是做学问应该自然而然、明理见心。正是在拜程颢为师之后,谢良佐才终于告别了这种背诵大段词章的苦学式的求学道路,将学问、道理慢慢地消化在自己的腹内心海,时间长了也能记诵引述,在需要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由此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学问者。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它背下来吗?这是基本功。然后接下来,我们记诵了知识之后,随时随地去细思、去深思、去精思这些文章的义理。等到我们融会贯通了,吃透了书本中的义理,进入第三阶段,我自然而然心悦诚服,服膺了这些道理,我也自然地把书本中的义理作为我立身行事的准则,这样,大道跟我们个人才能融汇一体,这样才是记诵博识的目的。
所以明道先生说的“记诵博识是玩物丧志”,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告诉我们求学时不要舍本逐末,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书本篇章记诵下来,是因为我们对大道了然于心,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就像是要自省己身一样,是不是我们背诵出来的言辞,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懂得了的知识、义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