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晚去参加了成都青禾向上创客空间组织的《学会告别》——作者彭小华老师的访谈及现场互动问答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表示非常有收获。因为死亡这个话题,中国人忌讳谈论,或恐惧回避,这导致临终前老人该不该“拔管子”(指停止治疗);还是让病人有尊严,不受太多痛苦的死去,成为活着的人难以抉择的两难~
庆幸的是,我的家庭对此事的态度已经是坦然面对,因为每一次看到身边或伟大人物的去世,都可能引发家庭里对死亡这个话题的探讨。
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外婆去世了,算正常年岁,因为妈妈是家里的老七。
当时我问妈妈:“妈妈,以后你会死吗?”
妈妈:“死亡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没有谁例外。”
本来因为外婆去世就挺伤心的我,一下从默默流泪变成嚎啕大哭,我还在嘴里大喊:“我不要你死,我妈妈不会死的”。
妈妈突然惊了一下,抱住我,一边拍着我的背安慰我,一边说:“不用伤心,轮到妈妈会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那时候,心里有了个概念:人,都有死亡这一天的。
~~~~~~~~~~~~~~~~~~~~~~~~~~~
97年,初二的时候,我在电视机前看着邓小平主席的骨灰被洒进大海,一边流泪,一边转头问父母:“以后你们的骨灰,希望我怎么处理呢,想不想撒大海呢?”
爸爸立即说:“撒什么大海,成都又不在海边,府南河撒一撒就可以了。”
我说:“我可以带着去海里撒啊!”
老妈这时说:就府南河吧,万一要烧纸钱,方便。
(哈哈,都没考虑埋起来)
不过,我们已经能坦然讨论了。
~~~~~~~~~~~~~~~~~~~~~~~~~~
又过了许多年,作家冰心发表了一篇公告,大意是:她活到80岁了,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今后无论任何疾病,不进医院去受苦,自然离去即可。此意志乃她个人十分清醒的决定,与后世子孙无关。
我和家人感叹,冰心真是豁达呀,我妈妈这时也说了一句:80岁后,小病可以治,大病受苦,生不如死,真就不必治了。我说:好。
学会告别,我理解不是一天学会的,时光挺长,家人和自己都可以慢慢准备,但不可事到临头才考虑。
~~~~~~~~~~~~~~~~~~~~~~~~~~~
面对死亡话题,学会告别挺重要,因为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终归有离去的一天,而因为一篇文章,我突然顿悟:珍惜当下每一天,认真相处的日子更加重要!
有一次,家里因为一点小事拌嘴,事后我和父母都有点生气,各自憋着,互相不搭理。
突然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在外的游子,算一算这辈子能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如果一年中只有春节7天回家,一天顶多相处11个小时,假设父母再活20年,我们实际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我立即把这个信息分享给父母,然后说:我没有外出,留在成都陪着你们,我们天天都能见面,应该珍惜这样的时光呀。你们看看那些不得不外出打工的孩子,一家人要见一面多不容易啊。
父母也感叹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得不做的事,有各自的难。
从那以后,一家人变得更和气了,别人求不来的日日相处,我们不可浪费,要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开心,少一点遗憾。于是我们外出时就到处去各地旅游,在家时就过柴盐油米的烟火日子。
五年前有一次,我突然问父母:外婆临终前几个月说没去过北京,想去看看故宫,爬爬长城,你们都去过了,还有其他好多地方,那你们以后还有什么愿望吗?
父母想了半天,说:好像没有,都去过了,其实到处都差不多。然后突然说:“想你做饭给我们吃。”
我挺不好意思笑笑,“行,我学”。于是,自由职业后,时间充裕的我开始学做饭了,还挺有天赋,看过一眼、尝过一口的菜,基本能复制出来。父母后来在亲戚面前高兴的说:我们在家就能下馆子,我女儿做菜是馆子里的味道。
今年老爸做了个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手术,康复回家后,我有一天在饭桌上说:护工问我,你爸是不是不爱喝水?爱不爱打麻将,久坐?
我告诉护工,老爸条条都中。护工说:什么习惯得什么病,医院里见多了,都是这样。老爸立即说:以后要多喝水了。感觉老爸超可爱,现在父母都特别注重养生,还时常提醒我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
时光似乎很慢,可以和父母在一个城市日日想见面就见面;时光似乎又很快,一转眼父母头发都花白了。
希望每一天,我们都满怀喜悦,即使未来某一天走向生命的必然~
我的家人,我永远爱你们[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