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号读《光荣与梦想》到今天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这是我一年多时间,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家里有一本纸质书,厚度让人望而却步,放了几年仍原封不动,这次利用kindle电子版挑战这本巨著和名著。
阅读过程谈不上享受,因为内容特别琐碎,作者像唐僧一样,在每件事情上都絮絮叨叨,把当时社会主流每天的报道和观点罗列到书里,却不加以评论,也许从新闻学角度看,这才是客观中立的报道,然而对于时间和水平有限的读者,需要作者用高度概括的逻辑语言,把重要的事情摘录出来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显然,这本书并没有这么做。
读过以后,我认为这本书不合适多数人阅读,只适合历史专业且对美国历史有过深入研究的人,里面详实的数据和中立的报道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影响,而对我这样的门外汉,阅读那些文字味如嚼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地铁中途双眼频繁打架,只能合上kindle小睡一会直至到站,这是1年多读书过程少有的现象。
硬着头皮读书的后果很严重,一是容易犯困错过地铁站,二是能吸收的内容很少,白白浪费时间。我读这本书,主要想了解1929年经济危机、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国典型的社会状态,没想到书里的旁枝末节太多,没等我找到答案时,我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只能草草收尾。书看过了吗?看过了;收获大吗?很小。
通过这次阅读,我体会到,不要只冲着豆瓣的高评分阅读,而是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书本内容比自己现有认知水平高上那么一点是最好不过,既能巩固以前的知识,又能学到新东西。内容太深和太浅的书,都不适合深入阅读,无法引起阅读兴趣都是浪费时间。
怎么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书呢?经过几年实践,我摸索到一些方法,例如在地铁上用kindle扫读,平均2天看一本书,某本书如果引起兴趣,则适当延长阅读时间或者买入纸质书深入阅读。通过这个方法,我能排除掉太难的书,读不懂或没兴趣的话就简单翻看一下,知道有这本书就达到目的。对于简单的书更为适用,快速略过已知内容,把不懂或感兴趣的部分看过,这本书就不算白看。
人生在世,处处皆成本,例如工作、睡觉、读书学习,都能算出成本,在经济学里称为“机会成本”,读书也一样。读一本烂书或者太深奥的书的成本,是一本好书带给你的知识,而最小化机会成本的过程也需要成本,在经济学里称为“交易成本”。现实生活中,“机会成本”最小化问题往往转化成“交易成本”最小化问题,因为适合你的书始终在那里,找到它是最大的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形成元认知科学,例如对思维过程的思考,对学习方法的研究,目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最小化机会成本,作出最有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