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把孩子当作完整的人去尊重

近来总在琢磨和孩子相处的分寸,昨日的一段对话,倒成了今日反思的引子。

起因是妹妹想玩他的玩具,他闹了情绪。昨天和他聊起这件事,他诉说道:“是没人跟我说,要拿我的玩具呀。”

我追问:“那要是提前跟你说了,你会让妹妹玩吗?”

他摇了摇头。那一刻我心里掠过一丝不耐:说了又怎样,还不是不让?现在想来,那点不耐里藏着的,其实是成人的傲慢——我默认沟通的目的就得是“让他同意”,却没意识到,他摇头的权利本就该被认真对待。

今天带他逛超市,他在玩具区挑挑拣拣,先选了一件。我试着问:“你只拿了这一件,愿意和妹妹一起玩吗?要是不愿意,妈妈再给妹妹挑一个。”

他抬头看我,脆生生答:“可以呀。”

我愣了一下。往前走了几步,他又多拿了几个,外婆在一旁轻声说:“这宝剑陀螺不便宜呢。”话音刚落,他已经把那玩具放回了货架。

“怎么放回去了?”我问。

“外婆说贵。”他低头踢着脚尖。

“不用管价格呀,”我蹲下来平视他,“你自己喜欢吗?喜欢就留下,不喜欢再放回去。”

他抿着嘴想了想,还是把玩具推回了原位。

后来他又看中一个玩具,在货架旁拆开包装摆弄了好一会儿,小心翼翼放进购物筐。我让他数数筐里的玩具,他一个一个点着数:“一、二、三、四。”

“是不是有点多啦?”我随口问。

他盯着筐里的玩具犯了难,手指在几个玩具间来回点着,拿起这个又放不下那个,小脸皱成一团,眼看就要红了眼眶。忽然想起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里说的:“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孩子的心愿。”

“都买吧。”我轻轻地说。

他的表情像被按了开关,刚才还拧着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抱着我的脖子蹭了蹭。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孩子的世界里,“被允许”和“被看见”有多重要。

从昨天坚决不愿分享,到今天爽快答应;从因为“贵”而放弃喜欢的玩具,到被允许拥有所有心动的物件时的雀跃——他的变化让我错愕,更让我羞愧。

我们总说要尊重孩子,却常常在细节里露了怯。玩具是他的私人物品,他有权决定谁能碰、什么时候碰,这不是“小气”,是对“所有权”最朴素的认知。可我们总下意识觉得“孩子就该分享”,把成人世界的“大方”当作标准,逼着他点头时,其实是把“尊重”变成了有条件的交易:你听话,我才认可你。

当他说“不”,我们会失落、会催促,甚至会变脸——那是因为我们没把他当成一个有独立想法的“完整的人”,只把他看作需要被塑造的“小孩”。

原来尊重从不是一句口号。是认真听他说“我不愿意”,而不是追问“为什么不”;是允许他因为“贵”而放弃,也允许他因为“喜欢”而拥有;是承认他的情绪、他的选择、他的小固执,都和成人的诉求一样值得被郑重对待。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通透,你给了他尊重,他自然会把这份体面,慢慢变成对待世界的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