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周出差学习,在一个培训课程内,看到两位学员为了各自小组的利益,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没有结果。故成此文,聊聊沟通。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名言,是哲学巨著《沉思录》中的一句话:
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我今天把这句话分享给大家。接下来我分享三个故事,再来说说我的体会。
一.美术课的故事
还记得我们小学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拿着一个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让所有同学画画,画自己看到的杯子的形状。
这是美术课上的静物临摹。可想而知,坐在教室左边的,坐在教室中间的,坐在教室右边的,画出来的杯子,肯定都是不一样的。
是他们画错了吗?显然不是的。杯子还是那个杯子,只是因为各自视角的不同,导致画的形状不一样。
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都是杯子的一隅,而不是全部。
他们的视角是由他们的位置决定的。
二.陪妈妈逛街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女儿出门逛街,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回到家后,女儿给妈妈画了一幅《陪妈妈逛街》的画。结果妈妈很惊讶地发现,画中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没有商品,女儿画上画的全是腿。她百思不解,为什么画的都是腿呢?
想了半天,后来才恍然大悟。女儿上街,因为只有几岁,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她眼睛所及的高度,都只是大人的腰部以下。
女儿的画画作品是由她的身高所决定的。
三.三季人的故事
孔子的家乡曲阜流传着一个“三季人的故事”。
有天早上,一位路人,碰到子贡(孔子的高徒),问道:
“您是孔子吗?”
“您找我老师有事吗?”
“是的,我想问他一个问题”
“是关于时间的问题吗?这个我可以回答你”
“那我问你,一年有几季?”
“一年有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那人斩钉截铁。
“四季”
“三季”
两人就这样,一直争论到中午都没有消停。
这时候,孔子闻讯而来。子贡道明原委,让孔子评评理。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了一阵,然后说道:“一年确实只有三季”。
那人听后,满意地扬长而去。
子贡不解,明明是一年四季,老师为什么说是三季呢?孔子答到:那人一身绿衣,分明是田间蚱蜢,蚱蜢一年最多活到三季,第四季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四季。这种人,你再跟他争个三天三夜也说不明白。
听罢,子贡恍然大悟。
是的,可见,那个称一年只有三季的人,是由他的经历所决定的
感悟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所在的位置不同,高度不同,经历不同,他看到的世界就不同。
再引申一下,那就是当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求同存异。
回到我开头说的两个组员争论的情况,给他们一个建议:互相体会一下对方的视角,或许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或许我们还应该认识这样一个事实:
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