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18”,估计又有很多人为之疯狂,除了买买买还是买买买,天猫整出个“双十一”,尝到了甜头儿,京东也眼红了,搞出个“6.18”,人造购物节,少有的群体行动,好像成交额就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样。
个人没啥感觉,至少没有参与到买买买的队伍中去,除非刚好最近有购物的需求,那就凑到今天,理论上有折扣,实际上有没有占到便宜真不知道,总之,买的没有卖的精,特别的日子,特别的购物,心里图个众在参与罢了。往年的“双十一”也是一样,不刻意为了购物而创造需求,这么一看,挺无趣的,如果都是如此,经济发展就成了任重而道远。
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比如说买一送一,买二送一,本来没有想着买个电饭煲,一看买电饭煲再加1块钱就能送一个炒菜锅,经不起诱惑就硬生生的创造了一个电饭煲的需求。过了半年以后,才想起来有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炒菜锅上面都落满了灰,甚至忘了曾经买过,哪怕当时确实感觉好像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购物节也不排除这样的嫌疑,先提价再打折,折腾来折腾去搞不好就是原价,可是消费者感觉到了实惠,除非长期持续跟踪同一商品的价格走势,才真的知道是否真的有大的折扣,理论上只有商家知道。
如非必须,勿增实体。越来越感觉这句话的精妙,不刻意。记得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曾经说过注意力的故事。本来好不容易休息天清静,寻思着好久没有看书,决定安安静静的看会儿书,于是躺在沙发上看书,没看几分钟,一不小心碰到了电视遥控器,想起来自己喜欢的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于是调到那个电视台,看着看着,总感觉缺点啥,想起来冰箱里还有一块蛋糕和一瓶可乐,然后就打开冰箱,一边吃喝,一边看着电视,吃完以后,想起来最近在减肥,怎么可以这个样子,于是给妈妈抱怨,都说了别把好吃的放冰箱,非得放,害的自己减法的计划又泡汤了,刚好妈妈在厨房做饭,听完也没说啥,厨房的盐快没了,又要帮着妈妈到楼下超市买盐。
这个过程真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场景了,从看书开始,引出了一系列了的事情,最终连看书的想法都忘记。注意力被各种琐碎的片段所干扰,以至于时间已经过去,而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如果找原因的话,就是自己的目标不清晰,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方向肯定到处乱撞。买东西也是一样,逛超市真的是逛超市,瞎逛,看到啥东西,顺眼儿就收入囊中,哪怕最终是否用得上,都无关紧要了。想想家里有多少衣服没怎么穿过了,即便如此,还总感觉么有衣服穿。有多少物件,已经好久没有拿出来使用了,甚至已经忘了还有那么个物件。常用的东西,算下来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家里的很多东西,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时候做个调整了,该丢的丢,真的腾出空间了再购置也可以,最起码门儿清,啥东西缺了。
所以,优惠不是购物的原因,真正需要,哪怕没有优惠也一样要买。当然,日常必需品,比如油烟酱醋之类,有优惠肯定更好,不过要注意保质期,因为使用量是有限的,就像盐,撑死一天一个人不超过15克,世卫组织的建议是不超过5克,不过那是理论值,重口味儿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本着如非必须,勿增实体的原则,就会避免很多的不必要消费,一方面确实钱可以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经得起诱惑以后的注意力可以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上,因为时间真的是有限的,专注一些,收获便会多一些。
好了,今天的成长365到此结束,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