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石器时代的穴居
(一)
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早期,是人类穴居发展的高峰期。至此,穴居成为当时黄河流域人类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
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代替了原始群,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人类从游荡采猎生活逐步进入了定居的锄农业和畜牧生活。平原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居住形式必然也发生变化,居穴种类也随之增多了。
1、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存中,竖穴比较普遍,挖掘技术日趋熟练。从其形制上可以推知,此种穴居中形式应当是从旧石器晚期的“野处构巢”发展而来的。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掘的窑穴,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和方形等,而居穴则无为圆形与椭圆形和筒形半地穴式。居穴直径一般窑2米左右,深不到1米。穴底有的平整,有的不平。从有的居穴外缘遗留的柱洞和遗物判断,这些居穴大都有圆锥形穴顶。穴顶用木棒支撑,蒙以芦苇再抹上一层泥。居穴中遗有草木灰等用火痕迹,但不见穴底有烘烤加工痕迹⑩。可知此种居穴是较简陋的,内部空间不大,整修差,防潮性不好。另外,属“裴李岗文化”的河南密县获沟遗址,形状一般也是圆与椭圆的。⑪(六座房基仅一座是方形)一般也都有伸向房外的斜坡形或阶梯形的门道。所不同的是:房内居住面都较平整,填有灰白土或黄土等 ,用以防潮,穴壁较光滑,有各种形状的灶址⑫。
除居穴外,当时的居民还挖掘了许多具有别的用途的窑穴。如:磁山遗址中有个直径2米,深不到1米的地穴,穴底有一大砾石,砾石周围散布有很多石片,这可能是石器加工场所。还有底略大于口的长方形窑穴,其中遗有腐烂粮食,当是粮窑。另外有一个直径近3米的窑穴,入口有两级台阶,穴内偏南又有一个直径1.45米,深6米的圆坑,坑为平底,底部石中放置一个平面大石块。该穴用途不明,或与初期宗教有关?其中石块应有搁放东西的功能⑬,可见这个时期窟穴的功用范围已经扩大。
2、磁山、裴李岗及其同期文化主要集中在冀南、豫北、
豫中、关中,陇东等黄河流域一带,这种居穴形式应为当时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几处遗址中方形穴居人者少,居穴大都为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圆形穴的发掘地层一般早于方形,再者圆椎体窝棚的搭扎技术比方锥体或屋脊状容易。因此,圆形或椭圆形穴的产生可能先于方形穴。
另外,初期的人工居穴,人类技能并不成熟,一般只考虑满足躲避风雨,防止兽害这些基本要求,形制简陋的坑穴即可居住,所以,初期的人工竖形穴应是类似后来半坡遗址及后岗遗址中一些灰坑那样简陋的喇叭口形(锅形)竖穴。随着智力的发展及技术的逐渐成熟,人类为使居穴性能更加完臻,感观更加舒适,必然采取的步骤是修直居穴内壁,修平穴底,修光壁面等。据此可以认为,早期的竖形居穴是从不规则圆形发展成为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的喇叭口形竖穴;然后才发展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筒形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