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跟知心姐姐一起为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努力。
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知心姐姐》杂志曾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一项“知心调查”。
在给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有3671个孩子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
调查结果没出来之前,我们原以为“玩的时间多一些”和“多给零花钱”这两项承诺会受到孩子的青睐,可实际上选这两项的人数最少,分别占总数的23.54%和11.1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被认可、求得正确评价的心理需求胜过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
孩子们有这种渴望,根源在于父母有时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
“知心调查”在给爸爸妈妈的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跟孩子交谈时,您最爱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结果也让我们大吃一惊:一大批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经济条件的爸爸妈妈,竟然不约而同地在调查问卷上写下了这样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其中“没出息”这三个字是孩子们最不爱听的,但出自父母口中的频率比前两句低不了多少。这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话不知刺伤了多少孩子的心!他们发出了同样的声音:爸爸妈妈,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不想天天听父母对我们说:“你太笨了!”“太糟糕了!”“太不争气!”
父母需求与给予方面的对立正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您是否有过卢勤老师说的那样数落孩子的不是:“我的儿子不好好读书,上课不注意听讲,爱做小动作。”“我的女儿做作业总是慢吞吞的,急死人!”“我的孩子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我的孩子胆小。”“我的儿子又和别人打架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笨的孩子!”
作为父母,如果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评头论足、求全责备,那么你会痛心地发现,你给孩子带来的会是负面的信息。如果你一直告诉孩子某一方面不行,那么久而久之他就真的会认为自己不行。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他们总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
家长用双标评价孩子,孩子也更容易用双标了却一生。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我说:“我从来没当过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当个小队长,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跟我妈说:‘妈!我当上小队长了!’我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了!我小时候当的是大队长!’可我妈不知道,我哪赶得上她呀,我能当上小队长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师说了很多好话,做了很多保证,老师才让我当这个小队长,还是个副的。老师说,随时准备撤下去!本来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没想到,我妈还是瞧不上我!”
一个刚上任的中队长对我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委的候选人有你吗?’您说,我妈多不知足!”
我对一个“三道杠”说:“你当上大队委了,你妈这回满意了吧?”谁知“三道杠”委屈地说:“我妈最关心的是大队主席谁当!”
评价孩子前,先看看自己怎么样。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与孩子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对应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人们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做客一家网站,一位网民调侃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
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我妈不这样认为!”
您对孩子的评价有多好,孩子的回答就会有多棒!
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
卢勤老师的一位女性朋友,事业很成功,但对她上初中的儿子很不满意,说儿子简直就是个“魔王”。母子关系很紧张。
但就是这位“魔王”给“知心姐姐”品牌杂志的开办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1.开本不能太大,太大了就不知心了;2.给父母写的文章,孩子看了特想拿给父母看;给孩子写的文章,父母看了特想拿去给孩子看,这就是“换位思考”;3.杂志要有品味,关键是办杂志的人要有品味。
半年后,《知心姐姐》杂志创刊了。卢老师采纳了“魔王”的意见,并取得了成功。
后来,“魔王”去英国读书了,还是学生领袖,跟他母亲关系也特‘铁’!”
不论孩子还是家长,多做换位思考,一定受益终生。
孩子的人生剧本是家长写的,家长水平上不去,孩子很难演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