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定居北方已经差不多十年了,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方是根,离开故土的时间再长,估计也变不成北方的甜橘。所以,直到目前,还是没习惯北方的诸多美食。
1、特色早餐:煎饼果子来一套;大饼夹一切VS豆浆馄饨粢饭;稀饭小笼包
一大早,小区门口底商的早餐店腾腾冒着热气,喇叭吆喝着“大饼、煎饼、小米粥、渣粥……”非常热闹,排队的人也非常多。但一般情况下,他们从我这儿挣不到钱,因为我一般都不会去买。我最多去角落那家包子铺买几个小笼包回家,配着牛奶当早餐。
吃不惯的原因,一是因为太油腻,二是因为量太大吃不完。您看,“大饼夹一切”这“一切”二字尤为贴切有趣,想想看,什么都可以往里夹:土豆丝、海带丝、黄瓜、煎蛋、香肠、里脊、骨肉相连……有时候看到他们塑料袋里提着一份鼓起来像小猪那么大的大饼,我只能吐吐舌头自叹不行。但对于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来说,一大早就能吃到饱撑,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啊!美好的一天从满足自己的胃开始了!
2、南北调料:麻酱VS美味鲜酱油
第一次接触“麻酱”是因为吃麻辣烫。那天,同事们带我去吃麻辣烫,好像是去了当地一有名的店。到了店里,同事们咋咋呼呼地喊着要 “麻将”。我当时奇怪地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为什么吃个中饭还让人家拿麻将牌过来?难不成吃个便餐,饭后再来几圈麻将吗?哈哈,谁知道“麻酱”就是“芝麻酱”的简称啊!
后来才知道,北方人的美食少不了“麻酱”,凉面呀、火锅呀,没有麻酱就没有滋味!“麻酱”,也是我到北方吃的最习惯的调料了,细细品,带着芝麻的清香。但是也只到饭店吃,家里是没有“麻酱”的,也没有它的姊妹“麻油”,虽然听说麻油是特别特别好的东西,但还是不习惯,也不知道怎么和到食材里做菜。
说起调料,就得说到酱油。我一般用的是老家邮过来的“美味鲜酱油”。北方超市中也有“美味鲜”,但是也许厂家在制造的时候就关注了地区饮食习惯?反正南方的美味鲜酱油是鲜味更足,也不太咸,更合我的胃口。这算不算一种故土情节啊?
调料中,还要提一嘴的是那些大葱和大蒜。这个大家知道,北方人不仅爱吃葱蒜,而且爱生吃。吃水饺的时候,不就着一瓣蒜,就会感觉迟到了假水饺。这一点,南方人怕是一辈子也学不会了!
3、北肉男鱼:牛羊肉VS海鲜
初到北方,闺女三天两头问我讨海鲜吃:“妈妈,我想吃鱼!”“妈妈,我想吃螃蟹和虾!”“妈妈,我想吃蚌吃牡蛎!”……
买来了,她吐槽我做得不好吃:“妈妈,我想吃外公烧的鱼!”“妈妈,舅妈烧的螃蟹更好吃!”“妈妈,这个蚌还是你以前做的好吃!”
再后来,她不念叨海鲜了,因为她觉得我做得不好吃。实际上,我是被冤枉的。清蒸鱼、水煮螃蟹、咸水虾,不需要多么好的厨艺。主要还是食材的问题。这里的海鲜基本来自渤海,海鲜肉质较为粗粝,不如东海海鲜,肉质细腻鲜美。
但也许是饮食习惯的差异也说不定。反正家里人知道我们在北方吃不到喜欢的海鲜,所以过年和暑假回去时,爷爷奶奶总是每天烧一大堆海鲜,让我们大快朵颐。
但北方的牛羊肉却是顶呱呱的,特别优质,价格也不贵。不像南方,猪牛羊肉很多时候都是注水的,有时候放到锅里翻炒,水滋滋地外冒,不小心还要溅出锅来。不到北方,还真吃不到那么好的肉。
此时,想着美食,放眼窗外,发现初秋的北方已淅淅沥沥下着小雨,马上就要降温的样子;而南方故友们的朋友圈,依旧背心短裤裙袂飘飘。忽然想到一句俗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因为有着不同的风俗和差异,我们的文化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元,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精彩纷呈。
《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中说道:“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