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豆瓣何其多,唯独爱上徽州酱。徽州豆瓣酱虽然赶不上老干妈的名气大,可有其独特风味。
说起徽州豆瓣酱自然要提及其制作过程。知道了每一道食材的背后故事,才更懂得美食得来的不易和它深厚的内涵。
制作豆瓣酱最主要原料是黄豆,而且是精选的六月黄豆,简称六月黄。六月黄是典型的天然绿色无污染食品。清明节前后种下,施用农家草木灰,经过一个夏天阳光充足照射,黄豆吸收充沛阳光,颗颗饱满,黄溜溜,圆滚滚,胖乎乎。每年收六月黄时,母亲都会让我们猜谜语,谜面是“小时皮包骨,长大胖乎乎,按在地上打一顿还是胖乎乎。”我们都会随口说出谜底——六月黄,然后又以得到母亲暖心地赞誉为傲。
收六月黄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徽州自古有俗语:六月不晒背,十二月再来悔。指的就是收黄豆要乘最热时候收,否则只能悔不当初。收六月黄还有一天“三昏”之说。第一昏是热昏,黄豆从地里收回家,要在太阳地里脱粒。在阴处,豆荚会变软,打豆时里面的豆粒蹦不出来,脱粒就得在太阳暴晒之下用豆车不断鞭打才行。三伏天,不做任何事站在太阳地里也要晒昏过去,何况是在干活;第二昏是饿昏,打黄豆要在正午阳光最强时,抓紧时间把豆打出来,忙碌起来连吃饭也没空;累昏是三伏天里温度太高,地里的黄豆成熟得特别快,稍微速度慢点,豆荚蹦开撒在田间地头,收回家的只剩空豆萁了,地里那些黄豆捡也难捡,扫也难扫,到时只能对它望之兴叹,两天一过,全成了绿油油的豆芽菜地。所以收黄豆等同于抢黄豆,一通忙碌下来又岂有不把人给累昏的道理。
农闲一点,农妇便开始煮酱豆,酱豆要放盐煮到变成棕褐色,豆粒稀烂才停火捞出。聪明的农妇会分出一部分酱豆晒干,用于给当家的做下酒菜,亦或作为孩子的零食。那时上学前都会抓两把放在口袋里,边走边吃,松软爽口还扛饿,至今回味无穷。
酱豆放在竹匾里,等完全冷却后盖上透气豆腐纱布,上面加盖一层薄棉被,放在一旁让它霉变。酱豆霉变期间,畚出家里上好的小麦,拿到大石磨上用牛拉磨磨两遍,过筛,留下白面粉备用。
大约四五天后,掀开竹匾上的覆盖物,整个竹匾像是用颜料扑上了一层均匀的黄绿色,又像大圆铜片上了一层铜绿。这是酱豆霉变之后浑身长了一层毛茸茸的毛,还有点像涂了奶油的蛋糕,不由得让人想去拨弄一下。
结块的酱豆要全部揉散了备用,辣椒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由于徽州地处江南山区,潮气偏重,辣椒能起到去湿效果,徽州做菜辣味必不可少,但又不像湖南,四川,贵州人那样只要辣不要命。大红袍成了制豆瓣酱最好的辣椒品种,红的艳丽,辣得适中,加入姜蒜剁成辣椒片。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下一个步骤就是把酱豆,辣椒片,面粉,食盐等原料搅拌均匀。随后放入养水囥中压紧,豆瓣酱的整个制作过程结束。
酱一般都吃陈年的,当年的留置第二年吃,这是因当年的腌制时间短,没有腌透,盐的咸味和作料的味道没有完全入味,吃起来少了酱的鲜味和浓香。
豆瓣酱用途很广,烧各种菜过程中加点,菜里面多了浓浓的酱香味道,吃起来更入味,菜色也少了份单调,增添了红褐色更能挑逗你的视觉,也更能勾起你的味蕾,使你垂涎三尺。比如炒豆腐,不放点酱下去,白花花的豆腐色泽实在太难看,很少能吸引人去动筷。可如果加入豆瓣酱和葱花下去,一盘菜的立体感马上显现出来,黄橙橙的油,纯白的豆腐,红褐色的酱,绿色的葱花搭配,真是想不被它引诱都难。
豆瓣酱更是下稀饭的一道好菜。下稀饭的多为肉酱,用上好的六月黄豆油熬热,放入切成丁的豆腐干和火腿肉,炒的时候豆油香味,火腿肉香味、酱香味、豆腐干的味道夹杂在一起直扑你的鼻腔,让人无论如何也拒绝不了。以前上学住校,这一道菜是几年如一日,即防馊又美味的下饭菜。
豆瓣酱是徽州人烧菜的必备,也是从来放不下的最爱。它不同那些很奢华的美味佳肴,却默默地为我们增添了缺之不可的味道。
8.21
40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