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基本的概念,什么叫成长快?
大抵是,知识有积累,能力有提升,思考有深入,人脉有拓展。
那么,如果知道自己有成长了?
个人状态有变化,自己有输入,比如从不早起的懒蛋,现在每天6点就起床开始学习。
以及,别人如何知道你成长了?
有输出的成果来佐证,比如写或说。
所以,大家是不是可以达成一个一致想法?
成长=(向外)输出+(向内)输入。
一个新问题来了:我们从小到大,为什么真正会学习的人很少?学习能力,其实是一个人理解-加工-整理输入的过程,形成有效输出,也就是:
(向内)输入——学习能力——(向外)输出
这个公式看起来好像毫无瑕疵,可是十年寒窗都在“输入”,怎么说?目之所急,大家纷纷学习读书参加社群,狂输入,结果呢?
(向内通过学习读书社群)输入——学习能力——(向外)输出
你懂得。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看?
(向外)输出——学习能力——(向内)输入
先输出,根据输出发现不足,然后有目的地性选择(学习读书社群……),
看到了么?区别于之前填鸭式输入(传统教育的弊病),我们多了两个环节:
1有目的地(有目标)
2根据1“选择”输入
3由2再指向有目的的输出
原来的静态学习,变成动态的学习圈层。
明白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眼中,所谓短时间内崛起的大牛:
成长快=输出》》》输入
拿出书(输出)为例
我2007年开始接触本土原创书,会跟逐渐成长起来的作者们合作,比如大家看到的古典老师等。
可能大家看到书的时候,会觉得真棒,太能写,不过作为编辑,从头到尾磨合互动中,会看到输出给人带来的成长。
举一个朋友的例子吧,这位朋友经常学一分(输入),用十分(输出),所以学习能力很强。她很善于勾兑人脉,于是有天突发奇想,我跟她约了一本写如何运营人脉的书(输出),她很开心地答应了,然后我们一起定下目录,她把市面上最好的同类书找来一一学习试用(有目的性学习),加上个人体会,最后真的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心法(输出)。虽然书最后没有用,听说现在做生意用起来(输出)驾轻就熟。
再来一个例子,很多人有拖延症,有一个朋友因为写相关的书,查询了大量资料(有目的性地学习),在原来基础上课程不断研发升级(输出),发现拖延症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输入),无论学识还是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了,此处插播广告:知乎大V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计划在知乎上新上一个live,聊聊拖延症与“woop思维心理学”。欢迎大家到时候收听,相信会很有收获的。
另外,很推荐woop思维心理学这本书,可以看看之前我看完书的输出,扫盲一下:
都有哪些输出的形式?
输出,就两类:
1说:演讲/谈判/培训/课程/咨询(一对多/一对一,在行分答等)
2写:写文章/专栏/公众号/简书/豆瓣/文案……
对于一个刚上路的小白,如果谈输出,可以先找到适合自己的点,组合起来,先单点突破。
比如,作为我,是这么做的(放excel图或坐标系图,只是输出的部分露出来)
建议各位也可以先画一下,甚至画不出来没有关系,先找到一个点,然后深入分析一下:
比如,我最开始的时候想的是,我是畅销书编辑中最懂个人管理的,个人管理中我是最懂出版的
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是独特的,你比身边的人做得好一点点的。
然后,聚焦到这一点,输出-输入-输出-输入……
能这么做3个月,你就会看到效果了。
输出时,最需要注意的一个点
为自己设立反馈机制
比如,对于想出书的作者们来说,编辑们的反馈就是让他继续改进的机制
对于网络作家来说,每天大家的跟帖和评论就是反馈机制
为什么要有反馈机制?
我们人都不稀罕干正事,可是为什么都爱玩游戏?
因为游戏有清晰的反馈机制,具体的可以参看 游戏改变未来》这本书。
有的人说,我没有很多朋友做反馈,怎么办?
没关系,比如写一篇文章,你先写完,然后过两天再改一个版本,这是对自己的反馈
拿给好朋友请他提意见
申请一个公众号/简书,让陌生人给反馈
做社群
参加社群
……
————————————————————
接下来的疑问:
1感觉自己不知道输出什么
2感觉自己输出的,没什么大不了
最好的成长,是做与时间成正比的事情
什么是与时间成正比的事?
1持续产生价值
比如复利
2时间越久越值钱
比如古代,公认的老中医
如何做得到
找到一件与时间成正比的事情
比如成长自己
————————
用woop思维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