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不知,山大教育集团一个月的网络培训结束了,这一个月视频一周推送两次,课程设计了多个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们成长的需求。有微课的制作,也有深度学习的路径,班主任的经验交流,学科中新课程的探索,文学素养的提升,对艺术美的鉴赏,可以说课程多种多样,设置的非常丰富,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老师成长的需求,一个月下来,让我收获很多。
每次视频课我都用心的观看,并详细做好记录,在听课过程中也随手记录自己所得所获,扑捉灵感,让灵感定格,便于自己的思索在后期教学中的使用。不过也有消化不了的内容,李林老师的深度教学培训,太过于深刻,专业术语太多,特别是项目式学习是什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么找,怎么学习才能达到真的深度学习,具体的路径怎么做才行之有效,稀里糊涂,一点也不懂,真的希望这样的培训讲的细一些,通过实例讲解,让我们初学者能够听明白。这样的培训内容让我想起以前参加线下培训时的情景,专家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台下老师们雾里云里,不知所云何物,真的是听天书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听不懂课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学生,每天不都是在听天书吗?不是不愿意听,而是真的不好理解,与我们平时教学距离太大了,为什么不选择一些让我们能听懂的来培训呢?像后面两期讲座,贴近生活,与我们教学息息相关,规则教育,班主任管理,如何上语文课,对艺术的鉴赏很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教育局要求老师们看完后交心得体会,每周两篇,我为了锻炼自己,开始自己写,绝不抄袭,可以借鉴,尽可能做到原创。刚开始很难,因为理科生,语文素养差,文化底蕴低,提笔忘字,语言不能做到准确表达,写起来感觉很生涩。可我没有放弃,坚持写,每次想放弃时都会鼓舞自己:写来也不是让人看的,我就是为了锻炼自己。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每次写一篇心得怎么也得用一个多小时,苦思冥想凑个一千多字,多了能写两千多字。今天已经是第七篇了,打开我自己写的感受,自己都被自己感动,我竟然坚持下来了,前六篇感受加起来超过了一万多字,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记得刚开始交感受时,周主任问我是不是自己写的,我对他说是,就是想练练我自己,他说那直接把你写的推荐上去吧。这个周一我们学校开九年级教师质量分析会,会后遇到了胡校长,他笑着对我说:“老胡最近不能办了,写的东西越来越好,文笔大大提升,我都给你推荐到教育局了。”能得到领导的欣赏真的是一种喜悦,也是一种幸福,一种成长中的收获。不管文笔如何,都是自己学习时的所思所想所获,听过后如果不记录不输出,难以让自己得到成长。就像新教育学院郝晓东院长说的一样,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会肯读+写作,才等于沉淀。一个普通老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里面有一条途径就是刻意练习,他讲到一万小时定律,这是非常有效的成长路径,让自己在不断的练习中即见树木,又见森林,必须长期专注,走出舒适区走进学习区。朱永新老师也光强调老师成长有吉祥三宝,分别是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升;写作,现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攀升。他为了鼓励老师们的成长,还专门开了一个成功保险公司,每天都写千字文,十年后不成功的就来找他。很多新教育网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成了名师专家。
我们要看到远方的自己,走向远方的自己,成为远方的自己。把自己融在共同体内,静下心来,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写作,不断的锤炼自己,十年后一定会从刻意不自然状态,变为不刻意自然状态,那个时候就会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也许会开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