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了两个要收纳的页面。
东西一多,每个分类可不好。所以找了“能力树”作为参考进行整体框架搭建。
为什么我不先做体系?
突然想明白为什么我不先做体系,再做小点。
1)节约精力。因为别人的体系我只能参考,很可能会在实践过程中大幅度修改——那么我就要在可能大幅度修改的框架上减少精力投入。
2)避免冗余。框架搭出来,我就会不想它空着,想往里头塞东西。但是我怎么知道这个分类对我有多大的重要性?我只能靠毫无依据的拍脑袋,靠“我以为”。这非常不靠谱。
我如何搭建自己的“个人知识手册”体系?
1.以真实生活中,【现在】遇到的问题为导向
1)确保知行合一的重要一步。内容使用过,有结果有反馈,能进行针对性升级。
2)避免对知识“平均用力”造成精力浪费。经过实践,我们就知道哪些对自己来说好用,哪些完全没必要存在。
3)避免堆积“冗余不必要”的内容,降低手册含金量。按照2/8法则,真正值得被记录的知识可能只有20%,假如我们掺多了低质量内容,这个册子我们就会不愿意经常翻。这就失去了我们制作手册的初心。
2.【逐步】增加内容与框架
1)降低排序难度。每一个条目在收纳时调整顺序,任务量较轻。
2)避免手册从“助力”变负担。短时间内大量不熟悉信息,会导致信息超载,这是我们很容易对手册不熟悉。
3)我们普遍存在知识焦虑,容易给自己安排吸收超量信息。逐步增加,便于对每个条目都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