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基本上只能是寒暑假回家一趟,
除了少部分人大学离家近的,
他们可以做到一个月回去一次。
以前,我们在高中的时候,
就算是住宿生也一般两三个星期回去一次,
走读生那就天天回家了。
但是到了大学,
大部分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城市,
去往天南海北,
往北方去了北京天津,
往南方去了广州深圳,
往西去了成都重庆,
往东去了上海杭州。
近的距离家几百公里,
远的离家就几千公里了。
第一次这么远离开家,
第一次长时间生活在不太熟悉的城市,难免会想家。
而且,不止是我们想家想父母,
父母们也在想我们啊,
他们也是第一次和我们离开这么远这么长时间。
于是,给家里打电话就成了一种习惯,
不止是向父母报平安,
还有听听家乡话,
聊聊离开家后发生的事,
聊聊自己的食堂饭菜,生活,学习之类的。
和父母聊天,聊什么也许不重要,
他们也不是想听你讲什么大道理,
也不要你长篇大论,
其实他们只想听你叫一声爸爸妈妈而已。
大多数的我们,只要打个电话,
问一下他们在忙什么,
多注意身体,说自己在学校挺好的,
不用他们担心。
这样就好了。
很多人说,自己总和爸妈聊不下去,
每次打电话,两分钟不到,
就感觉没什么好说的了,
然后就匆匆挂了电话。
他们说,总是找不到话题聊,
聊着聊着就没什么好聊的了。
其实,不用刻意找话题聊,
自然而然就好,
就是聊一下家里的事,学校的事,
十分钟也就足够了,也不要太长时间。
拿我自己来说吧。
其实,我高中时就是住宿的,
那时候一星期就放半天,
也就懒得回家,
再加上我回家总是无所事事,
又不想在家做作业,
就一个月回去一次。
但我坚持每个礼拜天都给爸妈打个电话。
我记得那时候还是借室友的诺基亚打的。
每次也打个十分钟左右,
在寝室二楼的楼梯口打,
那里人比较少。
也就聊些家长里短,
母亲上班又发生什么趣事,
自己学习怎么样,考试怎么样。
我知道自己不太愿意呆在家里,
所以打电话就成了我和爸妈重要的沟通方式。
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
就开始用微信视频通话了。
同样也是在星期天晚上,
8点半左右就视频通话过去。
聊的还是那些家长里短,
还是天气,饭菜之类的,
还有就是多注意身体,
不要太省,该花就花。
我也会说点学校的事给爸妈听,
不过有些事还是不说的好,
有些时候本来我不想说的,
但一通话聊天就没想太多。
主要是怕父母太担心,
只报喜不报忧也慢慢成为了我的习惯。
看到网上说,每次和父母打电话,
他们第一反应就是,“又没钱了?这回要多少?”
我就觉得有点心酸。
其实,打电话的目的从来不是要生活费,
而是聊聊天,毕竟这么远这么长时间,
需要用沟通来缩短呢!
当然打电话回家也看个人情况吧。
有的人大学四年,
和家里的电话都很少,
一个月也就一回两回。
父母也很少打电话,
平时也是忙于工作。
但每次回家,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
感觉都很高兴,并且自然。
他们不会每天打电话聊些家长里短、身体安好,
但也从来没有减少对对方的关心。
每个人家里情况不同,
沟通方式也不一样,
双方都感觉自在就好。
“家”,真是个很复杂的字眼,
根寄于此,羁绊于此。
有的人来到大学还是挺想家的,
毕竟第一次这么远离开家,
也不能偶尔回去一趟。
曾看到有一个知乎网友温宁说的话,“
想家了,在知乎上搜想家,
看到了这个提问。
知乎首答,其实也不算是回答,
这是心里空的难受,想写写。
快要熄灯了,躺在宿舍床上,
听到室友们笑啊聊啊,我却躲着床帘里,
想家想到哭。明明都大三了,
明明下定决心要勇往直前独当一面的,
可是,真的真的好想家。
眼泪流啊流,用手遮住眼睛,
满手都是眼泪。
刚刚一直低着头写实践报告,
好久了才觉得脖子不舒服。
又突然想到,如果是在家里,
妈妈肯定会叫我抬起头来写字,
把背挺直了。
可是现在一个人在外面,
听不到那些话了。
啊,真的是一边打字一边哭,真丢人,
是不是想家,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冲到火车站,
买上马上要开的那班车,回家!
如果不行呢?
要知道,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说走就走的。
那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吧,
记得要开开心心的。
放了电话,自己偷偷躲着哭一哭,
哭累了,就睡。
明天照常早起,带着想家,
继续勇往直前,独当一面。
最后,祝每一个想家的人都有家可回。”
如果你想家了,就跟父母打个电话,
聊聊天,听听许久未闻的乡音。
问一下他们在忙什么,
多注意身体,说自己在学校挺好的。
然后,接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