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择一人白首,选一城终老,成为好多人关于爱情的愿望。也不记得在多久之前,我读完钱锺书先生的大作《围城》。那时候我的全部想法是:如果我爱上一个人,那么我就和他一起建一座城。
说人话,就是我们结婚吧!此处应有破涕为笑的表情。
最近看了杨绛先生为《围城》做的注,《钱锺书写的<围城>》和《写<围城>的钱锺书》,读完之后,忍俊不禁。我羡慕极了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之间的爱情。也许,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只为他人的婚姻而写,他自己的婚姻之城,从来固若金汤。
围城里,众生百态,令人唏嘘。最令人赞叹的,还是那段关于婚姻的高论。“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安于现状。似乎都在身体力行地证明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老派作风的年轻人。我不喜欢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奢求那些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换言之,我比较知足。所有企图破坏现有平衡的行为,我都会三思而后行。
在我的意念世界里,选夫君是一场豪赌,而我现在还输不起,所以选择暂时不赌。我始终相信张爱玲的话,有许多婚姻都是相爱的人不能结合,能结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就像她笔下《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和沈世钧,也像钱锺书先生笔下《围城》里的孙柔嘉和方鸿渐。很多时候,“将就”会促成许多怨偶。但是含蓄又保守的中国人,一旦婚姻出现问题,没有孩子牵绊的,还能有和平离婚,各自追求幸福的可能。而有了孩子的夫妇,尽管忍受不了对方的一切了,也会为了孩子,一直忍下去。这和西方恰恰相反。西方感情出现问题的夫妇,若有了孩子,反而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对方离婚。换言之,东方的夫妇是为瓦全,而西方的夫妇是宁玉碎。
庆幸,孙柔嘉和方鸿渐的故事,在孩子出现之前,就已经戛然而止。这样的结果,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如果他们有了孩子,也许又是像方鸿渐弟弟弟媳的孩子“阿丑”、“阿凶”之流,那么他们的婚姻之城,也许土崩瓦解得更快,又也许有了孩子的牵绊,磕磕碰碰,一不小心倒也白头偕老。不管是哪一种结局,总归令人快乐不起来。
许是越年轻的人,越不懂得感恩和惜福。就像依托着互联网而生存的我们,每天聊微信却不写信,每天拍照,却不珍惜一样。老一辈人的爱情简单隽永,没那么多铺陈叠叙,也没那么多新鲜花样,但是他们爱得很诚恳,也爱得很认真。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木心的《从前慢》,尤喜那一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生,可长可短,但却只够给一个人,这是一种多么厚重的承诺?估计也没有办法丈量出来。得到这种承诺的人,都是幸福的。
朱德庸说,爱情,就是一场精神病,而婚姻便是长年累月地发神经。我深表认同。也许是看过太多故事里的分分合合,也许是见惯了身边小情侣的缘聚缘散,我不怀疑爱情,但我已不信任时间。永恒是一个太虚幻的修辞。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确实有其道理。
尽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其他长辈的婚姻都和谐美满,但我仍然有些恐婚。教堂里,新人斩钉截铁地说出“I do”的时候,是一场巨大的冒险。表示愿意用一生的筹码,和对方去赌一个未知的将来。而信奉全部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我,注定不是赌徒的料。当然,也可能是还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所以才诸多顾虑吧!不过,在此刻的我看来,婚姻是需要慎重再慎重的。两个人的结合,幸福了,自然皆大欢喜,若不幸,痛苦的可远远不止两个人。
人生中,最厚重的礼物,莫过于生命的托付。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疾病还是健康,不管是年轻还是衰老,你是否愿意永远爱护她,安慰她,陪伴她,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疾病还是健康,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你是否
愿意永远尊重他,支持他,陪伴他,一生一世,不离不弃?
誓言和承诺,总是美好,却也总是有口无心。不过,现在的我,倒是愿意耐心地等待那个和我同建一座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