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家中属于中原地区,但却因为是省与省交界处的一个小市,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上大学之前没有离过家,看惯了书上、电视上所说的家乡味,却不知道那到底是怎样的美味和感受。
在我生活的小城里,有种吃食叫菜角,妈妈更喜欢叫它油角,用方言读是“油尖儿”。学校门前、集市摊里、菜市口……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总有卖菜角的奶奶或爷爷,边做边卖。尤其是在北方干冷的冬天,这种小吃和烤红薯一样温暖着过路的形形色色的人。
吃过很多次菜角,在不同的摊位上。虽然面皮一样,馅料一样,但我最爱的还是妈妈手中的温暖。
每次妈妈做菜角,我都会跟在妈妈后面在小小的厨房里打转,她总是说我是在捣乱,我也嬉皮笑脸,却一次不落的看完。菜角一般是韭菜鸡蛋馅,菜角皮用的是烫面,先做馅,再做皮。
打鸡蛋,炒鸡蛋的任务我总是能圆满完成,然后把炒好的鸡蛋用铲子斩成小块,最后把切好的韭菜和各种调味料放在锅里搅拌均匀。每年的四五月份,大街小巷里总是弥漫着槐花香,用槐花入馅,别有风味,唇齿留香。烫面即用开水和面,水的温度由妈妈掌握,这可是项技术活。烫好的面温温软软,又有点半透明,像冬天里有温度的糖雪。
包好的菜角像是一个大饺子,但是花边整齐有规律,很好看。入油炸成金黄色,吃起来外皮酥脆,里面的面皮糯糯的,甚至有点甜味,带有槐花香的馅儿十分诱人。我站在锅边,妈妈炸着我吃着,那段小小的充满香味的时光令我十分满足。貌似所有的不愉快和孤独都能被一个小小的菜角填满、占据。
一个和昨天差不多的清晨,上完早操后去吃早饭,无意间瞥到玻璃橱窗下竟然有小小的菜角,好奇、激动、开心……心情复杂的我买了一个,仔细端详:没有好看的花边,咬一口:没有沁心的槐花香,却有点油腻。有点失望,是吧?我想着回家了一定让妈妈给我做,要吃很多个……
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说: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离家一百多公里,不算太远,还没出省,但菜角一直是我心里念念不忘的味道。长长的路上,久久的记忆里,家乡的味道一直温暖着我的胃,滋养着一个游子的孤独。
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