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伴着随半掩窗户潜入室的微弱寒气,我在自己电脑上看完了《百鸟朝凤》。在此作品上映前夕还与一位朋友讨论,是否要去支持下这部下跪导演的遗作。而终究没有去成,最后,这位朋友估计再也没机会见到了罢。近期都很颓废,正好翻出来看看。我阅影甚少,也鲜有狂热,世界投影在我这的只有恬淡,所以评论电影之事只是信口说说,此文只是借这部电影回忆往事。
《百鸟朝凤》以唢呐的一首最高阶的曲名为题,讲述的是随着社会变迁,中华传统民粹唢呐逐渐从备受推崇和敬重到消亡的历史进程。故事之中夹杂着两代人的命运起伏。
生活气息
第一观后感是,非常的真实、质朴。说实话,如果不是“下跪导演遗作”这类噱头营销,看到前几分钟我就看不下去。被韩美大片长期侵蚀的我们,审美与价值取向多少都有些漂浮,似乎忘记了才过去不过二三十年间的历史。而这部电影全方位的真切气息如此厚重,仿佛短暂的回到孩童时期,仿佛推开门窗就能听到临村的唢呐班子的奏乐在空旷的村子里飘扬。
开场有个场景,天明爸爸领着他去焦三爷家拜师学艺。实墙上富有时代特色的对联,院子里充满生活情趣的花盆,谄媚又忐忑的父亲,提长烟而坐故作高傲冷峻的班主,懵懂稚嫩的少年。画面展开时,感觉时光倒回到那个质朴的岁月,那时的人,那时的夏天。
关于焦三爷和天明师娘,这段关系其实并不是电影里的主线,不过依然丰满且颇具代表性。刚开始时,师娘与焦三爷默契配合着应对前来拜师学艺的学生。而后,在天明回忆焦三爷出活动时,一旁的师娘表情里一闪而过的骄傲与满足。最后焦三爷病重时,师娘的任劳任怨地照顾,师娘全程是个默默陪衬的助手。老一辈的人似乎没有显于表面的情感交流,但是透过电影依然感觉得出那坚韧厚重的情感纽带,我们这个时代多多少少有些颠倒。当然,我并不羡慕推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最佳形式。
信仰与文化
焦家班与游家班的交接,焦三爷从楼顶摸出满是灰尘的唢呐套件箱子,将唢呐交给游天明时说道“这是我师傅传给我的,是师傅的师傅传给他的……”,这是传承。而后焦三爷告诉天明,他选择天明的原因是因为他拜师学艺时为心疼他父亲而流的眼泪,这是对德行的重视。
有时候回想我们的历史,悲惨而坎坷,却一直有一种一致的力量,可以称为精神脊梁的东西支撑我们的民族快速地复兴,并一代代传承。唢呐等其他形式的艺术传承,背后延绵的无数代人,或几百或有几千年的文化结晶,那其实有我们民族的灵魂。文化本身没有生产力,却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相关记忆
小时候我们那也有个唢呐班子,每每在月夜里归来,吓坏了我们一帮在外面疯玩的孩子,黑夜里的唢呐似乎关联着某种死亡的气息,尽管在白日的杯盏欢颜之后也有他们气鳃鼓鼓地卖力吹弹,而恐惧总会强于热闹。如今,偶尔回老家会碰上那位唢呐匠,他一般要么咀嚼着一口烟,静静地看着日子交替,要么形容佝偻地倦着一把小椅子晒太阳。
那个时候还经常去外婆家拜年, 那里是我见过声势最为浩大,赛场最为讲究的新年。划船的男女穿着古装边走边唱,踩高跷的戴着偌大的面具宛如巨人,唱戏的咿咿呀呀,舞狮子的被路人扔鞭炮炸得蹦蹦跳跳,耍猴子的精灵古怪,和着唢呐的激昂慷慨之音,能热热闹闹的闹上几天几夜。如今再去拜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离不开酒肉赌,鞭炮再响也是落寞,了无趣味。
文化与生活
电影中有一段,焦三爷带天明去他的一位徒弟家强行让其徒弟继续吹唢呐,正好碰上了收拾行李准备外出务工的徒弟。焦三爷踢翻了他的箱子,并把行李洒落满地,而徒弟却跪在地上一件件捡起来。此刻跪的是恩情,捡起的是生活的责任与重担,最后三爷不得不放手。这种挣扎暗喻了艺术生存的挣扎,可是消亡已经在所难免。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唢呐已经失去了根基。最近在看《文化苦旅》,里面有提到莫高窟,历朝历代都会有人在石窟里作壁画,里面可以看到每个时期人物风格和精神面貌。其中的一点感触是,唯有唐朝时期的人物,整个都是飘逸丰腴又自信,那种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的自信,是其他任何朝代不曾出现的。众所周知,唐朝时期一直都是天朝上国般的存在,这便是其艺术产生的根基。
如今,我们的社会全面被西化,逝去的文化可能会消亡。不过,我们依然能从新的土壤里孕育新的文化。比如,周杰伦的词曲所代表的中国风,以前老人家喜欢听黄梅戏,如今的满城广场舞,广场舞目前虽然粗俗混乱,许以时间,日后必定会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