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一团光。温暖、柔软,明亮,这些特质与生俱来。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个社会告诉他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应该做什么才会被喜欢。于是人开始慢慢改造自己,给自己戴上了一层层的社会面具。
后来,这些面具越戴越厚,直到将本来的那个我裹的严严实实,那团光也就看不见了。
这时候,人发现丢失了自我,开始感到不快乐。
有时,丢的太久了,找也找不回来。
“初生婴儿般的美好和纯净”,人们往往怀念。人人都爱孩童“天真”,那也恰是天生的真。
人的面具都是自己戴上的。
世界固然会给你约束、挫折、伤害,但总会有缝隙,只要光是开放的、自由的,有一点点缝隙,他都会向外照射出去。
可是我们往往又是自我缠缚,趋利避害,无可自拔。有些当然也是环境的产物,在从小与父母的互动中,就开始这些面具的生长。
人在童年时期,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来自家长或者老师的伤害,这无可避免。如果我们常怀灵动觉察之心,试着与内在本我保持联结,试着慢慢摘掉面具,让我们的光散发出来,终会活得自由丰盛。
我的孩子5岁,作为他的原生家庭塑造者,我最近越来越对这个生命心怀敬畏。
我当然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尽可以多了解孩子一些,多一些对他这个生命的欣赏、尊重、纯然无条件地爱,不去破坏和打扰他。我只是祝愿他可以尽可能自由舒展地成长为他自己,独特的他自己。在他持续成长为他自己的过程中,我相信他的力量也会逐渐生长和蓄积,这样他的未来他自然有力量塑造。人的无力感,正是伴随着自我的迷失,而逐渐产生的。
上帝将人送到这个世界,都是让每一个孩子自带礼物(gift,也作天赋)的。
光,温暖、柔软、明亮,正是这个礼物。
光,是人联结宇宙的密码。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本书中有一句非常好的话:“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只要你将自己活成一团光,你想做什么,宇宙会帮你的。
以下,几个与我的宝贝相处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1、关于边界,学会拒绝,中正的表达
宝贝经常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做他喜欢的事时,都非常希望我可以陪伴他一起看或者一起做。当我可以真心欣赏他喜欢的东西,并且和他在一起,投入其中,他会感到非常满足,那时他很安定。
当然,有时,孩子喜欢的东西我们可能真的没有兴趣,或者当时的状态并不适合陪伴。这时候,我们佯装欣赏,假意陪伴,是没有用的。相反会被孩子感应到,勾起他内心的不安。
有一天,宝贝在看奥特曼,他非常投入,又很急切地邀请我坐下,和他一起看。实话说,我真的不太喜欢奥特曼,那种很吵闹的决斗的感觉,我不喜欢。而且当时我还有些累。以前有些时候,我会含糊其辞地敷衍他,找借口走开;或者粗暴拒绝他,如果他再纠缠,还会吼他几句;也或者,我有时候心想要欣赏他嘛,所以就假装笑眯眯地坐下来,其实并不享受那个影片。 可是那天,我真的觉察了一下,我要有拒绝的力量,因为我要爱孩子真的先得关照好我自己,我不想看那个奥特曼,我不想迎合;可是我也不要敷衍他、或者简单拒绝,那样会让孩子感觉我不爱他。于是我这样讲:“宝贝,妈妈看到了你很喜欢这个奥特曼,你觉得很精彩。可是妈妈现在不太想看这个影片,我就这样坐在你旁边,静静地陪着你,欣赏你好么?然后我看我自己的书,你看你的奥特曼,这样好吗?”很中正、很从容地讲完,孩子看了我一眼,说“好吧,妈妈”。没有吵闹,没有纠缠,也没有伤心失落,他很安定。那个当下,我知道我做对了,我有一些力量感。一个下午,我们就那样,相处得很平和很愉悦,彼此有一种被尊重的默契。
还有一个关于边界的故事。孩子在毯子上,将他的各种玩具,奥特曼怪兽士兵,摆成了一个很大的阵型,俨然一个混乱的战场。我以为他玩好了,发现毯子上好乱哦,很自然地就上去开始收拾,想把玩具重新摆摆整齐。结果才刚一动,孩子回来了,大闹一声:你为什么动我的玩具!那是我特意那样摆放的,那是我排好的队伍!你给我破坏掉了!一边指责,还一边哭了起来。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侵犯了他的边界。看起来孩子声嘶力竭,好像无理取闹,可是他真的是在维护自己的边界而已。我赶紧向他道歉,“对不起哦,妈妈不知道你在玩,以为你乱扔的。”然后,我又拥抱了他,告诉他我以后不会随便动他的东西,我会提醒他要不要自己收拾好(所以,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代劳的问题,阻断了孩子自己收拾的能力)。没多久,慢慢地,他的情绪也就平静下来,我猜我没对他造成什么伤害。
他会觉得自己的边界得到了尊重,以后会更有边界感。以往,觉得孩子无理,揍一顿也是有的,结果可想而知,情绪积压导致更多的问题。
2、接纳、允许孩子犯错
昨晚 ,孩子尿床了。原因很简单,昨天他在外面玩的有些晚回来,直接睡着了,没有在睡前嘘嘘。凌晨,孩子小心翼翼地叫醒睡梦中的我,“妈妈,你睡醒了么?”“怎么了?” “我尿床了。”孩子怯生生地说,听得出有些抱歉,有些害怕。
我猛地爬起来,本能反应,情绪还是有些烦躁的,内心有一些抱怨,“好累啊!给你娘找事。”但我很快调整了一下,我很平静地说“哦,没事。来,……”接着帮孩子换掉湿的衣服,抱到书房去睡。没有一句抱怨,没有责骂,发现孩子去书房之后,扭过头又睡着了。
想想以前,同样的事。我会大声责骂,孩子哭闹,深更半夜,人仰马翻。最后孩子带着满满的委屈,难过,自责,羞耻,折腾一个小时,可能才能再睡。睡着了,还带着泪痕,然后做家长的,再开始各种自责、惭愧,上演各种后悔的内心戏。
看吧,生活都是自己搞复杂的。爱,是最简单的。
接纳孩子的一个小小错误,生活并不会因为那一个小小的错误而出现太多的麻烦;换一张床单,最多花五分钟。而我们不能接纳孩子的错误,相反才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孩子的情绪积压、孩子的羞耻感,这些足以给我们和孩子带来更多的麻烦。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吧,即使孩子犯错了。很多时候,我们打骂完孩子,说爸爸妈妈其实很爱你,只是因为你犯了这一个错误。可是,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地爱,爱这个如其所是的孩子,爱这个全部的孩子。否则我们只是爱不犯错误的孩子,爱那个乖巧、成功、优秀的孩子,那样我们爱的还是我们真实的孩子吗?爱的只是那些优秀、乖巧的光环而已。
孩子很灵敏,久而久之,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就会压抑或隐藏自己不被接纳的部分,拼命展现自己被称赞的一面。如果长期缺乏父母的爱,甚至会发展成讨好型人格。这样,孩子的真实,天真、自由意志、本我不就渐渐丢掉了么?
并且孩子也会不接纳自己犯错,他会无限忠诚于父母,用父母那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自己做的不好的时候,或者并没有做的不好的时候,就感到深深的羞耻感。羞耻感,一定会捆绑、束缚孩子的发展。他会深深的不自信,很容易自我攻击。
3、警惕孩子出现的羞耻感
有一段时间,爸爸觉得孩子看奥特曼打斗太多,建议孩子不要看这个了,爸爸怕他习得这里面的暴力。几经劝说无效后,爸爸甚至坚定地下了命令,决不允许再看奥特曼。
可是我发现,这些命令并没有使儿子理解爸爸的意图,反倒增加了他的匮乏感。偶尔,他看完一个爸爸妈妈允许的动画片(比如汪汪队,其实也很精彩,他看的时候也很投入)后,总会遗憾地说一句“妈妈,我还是想看奥特曼”。一种不被满足的失落。
后来我试着跟他沟通了一下,我觉得他喜欢那个奥特曼,其实他喜欢的是里面那个奥特曼战胜怪兽的那个精神,奥特曼可以保护一个城市和人民的那种正义感、荣誉感。我觉得爸爸想控制他不让他看,是因为爸爸内心有恐惧,他怕孩子变得暴力。
可是为什么我不能相信孩子呢?何况我那么确定,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他生来是光啊!人生而都是美好的,本自具足的。于是,后来我自己会允许他看。
有一天,爸爸也在家,我忽然发现孩子偷偷藏起来,一个人拿着iPad躲在卧室的被窝里看奥特曼。我看到的时候,心里一震,有点心疼,我知道孩子被爸爸搞出了羞耻感。
你看,他本来就是想看一个影片而已,那是他想做的事。谁知道他到底对影片中的什么感兴趣呢?那不重要。他喜欢看,看完他会很满足,情绪很乐观,这个才是重点。但由于爸爸的不接纳、爸爸的否定,他就会觉得他有这个需求是很羞耻的,是不正确的,他已经生出了羞耻心。可是他仍然想看,于是他就会偷偷地去看,一边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边感到羞耻(已经是在评判自己了,攻击自己)。他无法坦然地、舒适地、轻松地去做那一件他喜欢的事。
我于是温柔地对他说“宝贝,你喜欢看这个奥特曼,是可以的。妈妈答应让你看了,爸爸也不会批评你,你就坦然地看,不用躲起来。”“出来看吧,到客厅来,好么?”我一定不希望给孩子造成羞耻感。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他、培养他坦坦荡荡,坦然做自己要做的事。
包括前几天,他要吃一个饼干。由于那天他觉得那个饼干太好吃了,于是吃的多了些,爸爸又开始自己的恐惧和控制了,“不准再吃了!已经吃太多了!”。其实他是担心饼干吃得太多对孩子身体不好,或者饼干吃饱了,待会儿晚餐正餐就吃不进去了,还是会影响身体。可是对于孩子来讲,他就是觉得饼干好吃,他就想吃。偶尔一次多吃点饼干,真就会身体不好吗?或者真的吃饱了,这一顿晚饭不吃就会对身体不好吗?我们真的恐惧太多了。
我跟爸爸沟通了之后,就告诉宝贝可以吃饼干,没关系,喜欢吃就吃吧。孩子忙不迭地立刻去拿了自己喜欢的饼干,却把自己深深埋在沙发角落里,在里面藏起来偷偷吃。我再一次看见孩子的羞耻心,我真的很心疼。我又慢慢开导他,让他不用怕,喜欢吃饼干一点问题都没有。妈妈已经跟爸爸沟通好了,爸爸也同意。这才大方吃起来。
结果,后来很开心地吃完饼干,晚餐一点也没少吃。吃的开心而满足,愉快得很。
尊重、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他,只会让他越来越健康、积极、乐观、富足。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释放情绪。情绪零积压,很重要。
爱孩子,请如其所是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