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睏秋乏,碰上假期,不用赶早上班,不用接送孩子上学,这样的清晨好时光,当然睡懒觉最惬意了。
门铃不合适宜响起,心想不知又是哪个淘气包按错门铃了。我睁开迷糊的双眼,不理会,继续睡。门铃继续响起,像较劲似的,不罢不休。我只好披着衣服起床,透过猫眼一看。不得了,老爷子正站在门口,一手叉腰,一手不停地按着门铃。
踩着拖鞋急忙下楼,老爷子提着两袋蔬菜送到我手上,嘴里埋怨道:你们这些懒家伙,你妈辛辛苦苦种好了菜,不仅不去摘,就是摘好了也懒得去拿,还要我一家家亲自送上门来。
我一个劲地陪着不是,再三保证这个菜吃完,一定亲自去菜地里摘,确保不让老妈的辛苦白费。
老爷子走后,我把两袋蔬菜打开,品种可真不少。白菜、萝卜、芹菜、大蒜、香菜等十来个品种。我就觉得奇怪,婆婆一个常居城市的老太太,是怎么搞到这么多品种的蔬菜苗。
除了蔬菜外,还有一袋子炸好的鲫鱼。不用说,这定是老爷子垂钓的战利品。老爷子喜欢钓鱼却不喜欢吃鱼。每到周末天气好,都有人请他去垂钓,他也不亦乐乎。只是每次钓到的鱼,回家了又剖又杀,有时还还要煎好炸好,再分成三袋子送到三个儿女家中。
婆婆风里雨里不辞辛苦地种菜,不是因为生活上的困苦,也不是因为闲情逸致。她是担心市场上的蔬菜打过农药不安全不健康,才苦心巴力地种有机蔬菜给我们吃。
可是我们并不领情,有时候就是摘好的蔬菜也嫌麻烦懒于去拿。每到春天,婆婆心里就着急,地里的菜蹭蹭地往上长,白菜起苗开花了,芹菜老掉了,萝卜长布了……两个老人又吃不了那么多,我们不去拿来吃,就白白浪费了那些菜,枉费她的辛苦。
为了不让婆婆看着菜地着急,我每次都多摘几袋子,自己吃不完,就往邻居朋友那里送。我住的小区,不仅对面的邻居,就是楼上楼下,甚至小区超市的阿姨都吃过婆婆种的蔬菜。
都说城里人情淡如水,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没有温暖。可我们小区邻里关系都特别好,碰上加班的日子,一点都不担心孩子没饭吃,早就被邻居带去家里了。或许,这种亲密的邻里关系,正是基于几棵白菜的情谊。
婆婆并不是一个一辈子没离开过农村,逢年过节盼望儿女归家,再张罗一桌好饭好菜的农村老太太。人家可是根正苗红的军官家属,看她出国旅行的照片,苗条修长的身材,端庄得体的妆扮,俨然一个绰约多姿的大家闺秀。
可是,在菜地里忙碌的她,脚穿胶鞋,手戴袖套,头戴草帽,身穿一件旧旧的工作服,或挥锄,或拔草,那个形象活脱脱就是一个地道的种田妇女了。
婆婆的菜地可不是一块普通的菜地。它位于城市繁华地段,与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墙之隔。原是部队医院准备做成门面出租的,但因为上面有规定不能作商业用途,所以一直闲置着。大院的家属就你一小块我一小块圈起来种菜了。
此地段门面都要卖几万块一平方。所以,在这么昂贵的土地上种出的菜应该格外香甜一些吧。
为了这块菜地她可没少花心思。首先肥料就是个大问题。她种菜地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吃上新鲜的有机蔬菜,所以对肥料的选择特别严格。
在城市生活,又不可能有乡下的什么猪粪牛粪沤肥,她千方百计地打听到郊区有卖菜籽枯饼的地方。到了周末,就拉着公公一起坐公交车去郊区买枯饼。
公公觉得自己以前好歹是领导,还去干这种粗活农活,丢了自己的脸面。但看着婆婆一个人辛辛苦苦的付出,又不忍心,只好陪着她去。
两个快七十岁的老人,能有多大力气,他们就一次少买一点,多跑几趟来回奔波。燕子衔泥一样,一点一点的往家搬。我们屡次劝说他们不要去种菜了,不要那么辛苦,家里又不缺那几个买菜的钱。可是他们仍然一意孤行,继续辛勤劳作。
今天的晚餐,切几片自制香肠,和刚从地里摘来的包菜在一起翻炒,竟满屋生香。女儿跑来尝过,夸张地大叫:好吃得要哭了,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白菜。
能不好吃吗?这些菜,不仅有风的味道,雨的味道,汗水的味道,更多的,是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