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甲骨文学周易

甲骨文是商朝的领导者关于预测国事的国家文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是周朝的诸侯刘康公对国事的论述,当时殷鉴不远,应该是对商周时代的国家大事相对准确的总结。

这一点,我们在对甲骨文的解读中也显而易见。首先,甲骨文本身,就产生于“祀与戎”的占卜活动。

现代人往往用“迷信”一词贬低当年商王的国事活动。我觉得任何贬低古人的说法都是浅薄的——就像一个智商平庸的成年人嘲笑一个聪明孩子的幼稚。人类迟早明白,公元两千年左右的很多人对“科学”的“认知”也是和“占卜”差不多的“迷信”。

科学的态度是存疑求证。今天的科学对于认知历史也许是科学的,但是对于认知未来,科学也要承认科学的局限性。

在面向未来的无限性面前,科学的态度是尊重“占卜”。——其实大科学家是证明过科学的“测不准”原理的。

甲骨文中有人类最早的预测学。

国家与文明同步诞生。戎与祀,国之大事。戎是面向世界,祀是面向历史。

不管是面向世界开疆扩土,还是面向历史光宗耀祖,都不免面向未来:是凶是吉?

问谁呢?问天天不语。

商王还能问谁呢?华夏文明的源头夏商周,发明甲骨文的商王承前启后,带领华夏进入文明社会。毋庸置疑,一起占卜的商王和祭司,是那个时代天下最聪明的人。

诗云:浚哲维商。

既然过去的一切都留有痕迹,那么未来的所有必显示兆头。

龟甲里有最久远的记忆,灸之观之,看看有没有关于未来的信息。

甲骨不是书写的载体,其实是问卜的材料。在兆纹边上刻下解读的文字,存档备案,留待事后对照事实,看看预测准确度如何。

示文于甲骨,因此诞生了甲骨文。

殷墟安阳,是商朝的国家档案馆。解读甲骨文,是解密最古老的国家档案。

祀、示、识、事、史。

祭祀仪式,甲骨兆示,刻录文字,验于事实,记为历史。问卜是小范围的,解读好才能公布——也许占卜内容是保密的,对外只宣称增强信心的天意。但是甲骨上同时记录了问卜的内容,理应是为了与事实对照核查。等到征战回来,统计战利收获,评议是非功过。然后再举行仪式,鬼神享太牢,将士得犒劳,事实记于史。

兵戎征战,祀礼誓师。

问卜鬼神,宣言必胜。

解读凶吉,刻录存档。

功成复命,铸鼎刻铭。

论功述职,史记事实。

以上估计是甲骨在祀与戎的仪式中使用的过程。所以说,问卜预测是甲骨文的主要功能。

如何向甲骨文学预测呢?

甲骨文本身没有记录问卜的标准流程,目前的考古也尚未发现商朝流传下来的占卜系统。

甲骨文蕴藏的预测学难道失传了么?

别忘了是谁取代了商汤的统治。别忘了这个人和《易经》的密切关系。

周易。

所谓周易,顾名思义与周革商命的周有关。周发殷汤的周发,革命成功后把研究八卦预测的父亲追封为周文王。周朝的文明成就,成为后世的孔子一辈子的追求。包括易经,据说孔子读起来爱不释手,以至于韦编三绝。

在这里,必须提醒大家,甲骨文不是商朝独有的,周朝还在用。我想,被商纣王羁押的周伯姬昌,一定是当时研究甲骨文预测的专家。

父亲发明的甲骨文预测学《周易》为儿子的革命成功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后来周朝真正的开国之王周武王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周文王”——文王者,甲骨文之王。周文王生前是向商纣王俯首称臣的,用甲骨文演绎的六十四卦,发明了《周易》研究变化理论,预演周革商命实践成功,实为预测学理论之王。



甲骨文预测学,到姬昌的周易就成为理论系统了,或者说更加系统了。周朝后来不再时兴甲骨文问卜,改用数据化的筮草了。可能是周朝人认为数据分析更科学——据说计算机人工智能,更容易理解周易中的二进制。



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周文王发明周易六十四卦的时候,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所以,周易最初最深的秘密,一定可以通过甲骨文发现更多的玄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就这样走到了尾声,想不起来上半年都干了啥,因为没有记录吗?又或许真的啥都没干。下半年则是忙碌又收获满满的半...
    葡萄lu阅读 1,748评论 1 1
  • 你总得打开一个个房间,重新探索自己,把遗失的礼物一个个重新找回来,才能成就更完善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人生...
    画布坊阅读 4,353评论 6 2
  • 在心中种一颗太阳,然后浇灌它, 用各种养料把他养大。让他扎根,扎根,最后成为我自己。
    燕语呢喃_aea7阅读 832评论 0 0
  • 才了春风还了夏,春江无影半年沙。 青山复把容颜改,绿水天涯又送花。
    简村小吹阅读 4,417评论 1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