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l Lake 的业委会

2013年6月9日上午10点Gull Lake 如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业主委员大会,作为Ross的家属远嫁到此已有五年多的时间,这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心中充满了好奇。 说实在的,"业主委员会"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维权"的代名词,在国内时常从电视、报刊等媒体中看到,某某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代表小区的居民与小区物业管理处、开发商,又或者是政府职能部门提出诉求进行维权活动,他们或者在市府大院前静坐抗议,又或者在所住小区的外墙上,悬挂着各种言辞激烈的横幅标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

  对于Gull Lake 这个常住人口不足百人,连同夏日度假的暂住人口一起也不超过400人的民风淳朴的小镇,我非常好奇他们为什么也要成立"业主委员会",难道也是为了维权?带着这些疑惑,随同Ross一同走进了塔尔贝格会议厅。会议的第一个议程就是缴纳会费和领取会议资料,每个家庭做为一个缴费单位,每年需缴纳20元加币的会费,折合人民币120多元,仅相当于国内1个月的管理费,这让我非常诧异。

  在这两个多小时的会议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件事,一件是那张2012年收支明细表(见下图),上面清晰地列明了,2012年的各项费用的收支明细,无论是会费的收支情况,还是小镇举行的各项活动(包括钓鱼比赛、扑克牌比赛、舞会等)的公共费用的开支,大到几千元举办舞会的酒店费用,小到几十元的Gull Lake的水质监测费,都一一罗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国内,作为小区的居民,我们每月成百上千地缴纳各种各样的费用,又何曾得到过物业管理处给予我们提供的收支明细表?更不用说,作为依法纳税的公民,要求政府的职能部门公开他们的"三公支出"是何其难也,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可实现!

  其次就是关于小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议题的讨论环节,更让我感慨万千。由于语言的障碍,再加上小镇的居民大多是长者,发言时口音不清还夹杂着部分俚语,我几乎有50%以上的话语都无法听懂,但即使这样,我仍然可以从那有限的50%的发言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委员会成员,用一张精心绘制的坐标图,展示了Gull Lake 从2009年到2013年6月,水位逐年下降及水质情况变化表,让所有的参会人员都有所触动,也因此引发了小镇居民对夏季是否可以出租Cottage或继续允许新居民在Gull Lake修建House等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由于这里若干年前气候十分寒冷,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多度,所以没有多少居民常年居住在此,大多是在这里建造一些Cottage(度假木屋)用于夏日度假,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来此居住的居民愈来愈多,一些人甚至在此建造了大house常年居住,因而也引起了部分Cottage居民(包括Ross)的反对,他们认为这里是大自然赐予的village,又不是在繁华的city,没必要建造大house而破坏大自然,但新居民反驳说每个人都有享受大house的权利无论在哪里。

    再说到Gull Lake 开展商业出租的事宜,一部分居民持反对意见,认为Cottage出租会使小镇的流动人口增多,也会加大水资源的耗费,尽管小镇是依湖而建,但这里却没有自来水供应,原因是多年前,政府与Gull Lake的居民磋商准备开发此地,但遭到了cottage居民的反对,因而政府只为这里的居民开通了电力和通讯设施,却没有开通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导致诸多不便,但倔强的居民们开始自力更生,每家都自购了水泵和水管及水质净化设备,可以自行解决了用水的难题,在政府环境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居民们又修建了污水储存设施(化粪池)来收集污水,当这些污水储满后就打电话给城里的污水处理公司,他们会派类似油罐车那样的卡车来上门抽取,这是有偿服务的,每次需要大概75加币(相当于人民币450元),并不便宜,但却保护了环境。即使这样,小镇的居民宁肯增加生活成本也依然不肯妥协。

  双方为此争论不休、各持己见,最终由委员会主席给予了忠恳的意见,他说道:Gull Lake 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将老去,但我们的子孙后代会世代相传,永远居住在此,如果仅考虑我们自己的享受而不加以节制,也许百年之后,Gull Lake 将不复存在,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再也看不到这湛蓝的湖水了!

  他的发言引起了居民们的共鸣, 最终这个议题被无限期的搁置,虽然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发言,但我却被这"民主"的气氛所感染,真正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民主"与"环境保护"在这里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理念,并被付之于日常行动之中!我深深地感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委员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