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辛苦付出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没有拿到最理想的成绩。看着你默默转身的样子,我好想跟你说:“你已经足够好了!真的很棒很棒!”
颁奖结束之后,我去接琳琳,她一个人背着大提琴,在长椅上呆呆地愣着。直到我走到她跟前她都没看出我来,眼睛瞄着某个地方,像是脚下,也像是远方。而那个金灿灿的奖杯,孤零零地被丢在她身后。
我凑上前去,反复问琳琳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她一向活泼开朗,很少有这样消沉的时候。我极不放心地再三确认,从比赛结束到颁奖的过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她竟委屈地落泪了。
我更不理解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场完美的表演之后,她的情绪竟这么低落。我在台下看了她的全部演出,整体表现非常精彩,而且获得了本次大赛的银奖,我和朋友们都替她高兴。而唯独她自己,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到底怎么了,琳琳,你告诉我好吗?”
“我表现得不好吗?”
“没有,你表现得很好啊,你练了那么久,演出很成功,咱不是还拿了银奖嘛,大伙都替你高兴啊!”
“就是这个,我练了那么久,才拿了银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我终于明白了,她难过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没有拿到她最心仪的成绩,所以不开心。
姑娘,我想告诉你,你真的很棒了!就算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你已经表现得足够好!因为很多时候,那个最终的结果并不只由我们的努力决定。而对于自己,你认真地付出过,你已足够优秀。对于我们,更是见证了你的每一份荣光。
看着她委屈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大学里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涉外礼仪大赛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的比赛,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比赛的意义不全在成绩。
经过校内初选,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团队的一员。由于我们并非相关专业出身,所以要在短时间内恶补好多相关的书籍、学习之前不曾听闻的理论,还要做好礼仪实践的实战准备。
学校很重视这次比赛,而作为首届参赛选手,我们更不敢懈怠。从开始准备到正式比赛,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四个女生每天都泡在外交常识、国际规则、时事政治、新闻发言、各国风土人情、以及各个场合的礼仪规范中。虽然理论枯燥,但每天相互提问的时候,是我们最欢快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领导人一样关心着整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比赛结果却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么理想,我们甚至没有进入决赛。好强的姑娘们闷闷不乐地围在一起,谁也不说话。
回来的路上,带队的杨书记说:“聊聊这次比赛的心得吧。”
大家都直言,觉得很遗憾,准备的东西没有发挥好,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准备好。
杨书记接下来说的一席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没有拿到奖,就是比赛不成功吗?或者说,比赛是否有意义,真的只是由结果决定的吗?你们在准备期间所学习到的外交理论、礼仪常识,真的只是为了比赛吗?你们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彼此学习的能力,只在比赛中有用吗?”
彼时我听到杨书记的这番话,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我自己也没有明显的感悟。我也不曾料想到,那些本以为比赛结束就会云淡风轻的涉外礼仪,对我的成长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直到有一天出入大厅时,我习惯性地推着玻璃门,等着不远处的同学进来,看着她惊讶的表情以及认真地道谢,我突然间想到杨书记说的那一席话,也才逐渐意识到,为了比赛所学习的知识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
我会有意识地站在步梯、扶梯的右边,为赶时间的人腾出左边的路;
我会刻意记住对方偏爱和不喜欢的东西,为别人尽可能地提供方便;
我会特意提前搜集活动所需要的资料,详尽地准备,把关键的部分烂熟于心;
我也会有意地选出合适的服装去参加不同的场合,哪怕只是一个班级的比赛;
……
那些之前并不注意的事情,都在渐渐地、有意识地去规范着。这一切的变化,大概才是比赛于我的真正意义吧。
就像如今,当我回忆起那年比赛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比赛前夕老师们陪我们模拟的场景、我们在图书馆里相互交流的欢笑。还有比赛那天晚上,那是北京的冷冬,我们都穿着薄薄的套裙,一出门便瑟瑟发抖。老师把外套脱给队友,她又把外套塞给我,最后我们几个姑娘一起挤在那件大衣里,相互依偎着走向宿舍。
我想,这才是比赛的意义,这是你们给我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