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腊月里,我有缘随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一行去西安市长安区炮里乡西凹村探访了制作炮里塬花灯的王蒲芳老人,她制作的花灯,是关中长安花灯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将探访的细节记录下来,让大家了解这一将要消失的传统技艺。因时间过久,部分灯笼的制作细节参照当时一起合作的“四合民艺”的关谨阳文,在此致以谢意。
古有诗云: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始于汉代的元宵节,是农业社会新年假期的最后一天。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各式各样的花灯照亮了黑夜,迎来了春天。比起现代那些声光电齐全的喜羊羊灯、奥特曼灯,从选灯架用的竹子开始,到最后染纸贴花做成的传统手工灯笼,更具备温暖的意味。扎灯笼的艺人一边用“纸捻子”固定花灯的骨架,一边念着:“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那些祝福,那些期盼,被一手一手扎进各式各样的灯笼里,灯一亮起,映得人面桃花。
在四方围和的农家小院中,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在灰瓦白墙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王蒲芳大妈和老伴晁永昆,在暖暖的阳光下,正用竹篾编着花灯骨架。
王大妈说:“这个手艺是她从临村娘家带过来的,过去多是由女子传承,冬闲时节,就开始着手做灯笼,你别看这灯笼小,40多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这是祖传的技艺,每一道工序,都按照口手相传下来的规矩去制作,选竹、搓纸绳、扎圈、剪纸、染纸、贴花的工具都是原生态的材料。
花灯框架要选用附近鲸鱼沟里的竹子,质地好、韧性强,用第二层竹皮,较柔软,易燃烧,抹了浆糊粘合度高。打磨加工成一定宽度的竹篾后,用力折成需要的结构,把染色后的宣纸搓成纸捻子加以固定。
纸捻子是古法扎花灯所需的关键材料,过去常用白麻纸、黑麻纸搓成细绳,纸绳的一头留一点儿纸头,便于抹浆糊粘贴,所有的花灯衔接,都用这种称为“纸捻子”的灯绳,不仅快捷而且非常结实。
框架做好后,才能开始工序复杂的装饰花灯工作。比如“提篮灯”的装饰就要经过裱糊纹样——粘贴灯围子——剪花穗坠子——贴灯花——染色拉花等多个步骤手工扎制后放置阴凉处自然风干,此法制作的花灯颜色鲜艳,永不褪色。动物灯则按照民间流传下来的特定要求制作:绿色的滚绣球狮子、黄灿灿的老虎,它们的毛发都是用剪刀一点点剪出来的,均匀细密,生动逼真,风吹过灯下挂着的流苏时更显飘逸灵动。兔灯、羊灯是小灯车,在灯的底座固定好四个木头轱辘,小孩子可以拉着兔灯、羊灯玩耍。灯体内部用一块胡萝卜当底座,插上特制的蜡烛,蜡烛点燃时,五彩的花灯流溢出温暖的光芒,是孩子难忘的童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王大妈就开始赶集卖灯。在关中地区有“送灯”的习俗,“提篮灯”寓意祝福和平安,狮子灯、老虎灯寓意吉祥和祛邪避灾。当夜色来临,三三两两的各式点燃的花灯就出现在街头巷尾。孩子们聚在一起一边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歌谣,一边相互“碰灯”,碰得花灯燃烧起来就表示有好运降临。
精挑细选的天然材料、繁复的工序,使传统的花灯技艺出品慢、传承少。当声光绚丽的塑料灯笼充斥大街的时候,我们开始无比怀念那些记忆里留存的灯火流萤、夜如繁花。正是这些让王大妈从年前忙到正月里,一手一手扎出来的传统花灯,带着心底的美好,让我们能够忘掉一年的烦恼,迎接明日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