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门艺术,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朗读亦然。儿童的语文工作坊“每日共读”活动为坊员探索朗读之奥妙搭建了桥梁。
课标指出:“朗读和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朗读和诵读的指导。”既然朗读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先要备好朗读。
图片
朗读有助于文本解读
朗读课文是钻研教材比较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反复朗读课文,才能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构思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对话。
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反复朗读课文,直到读得“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方才开始进行备课,我想,于老师是用有声的朗读来破解文本的“密码”,用身心来投入,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然后再跳出文本来引导学生。以师昏昏,决不可能让生昭昭,只有老师潜心钻研,深入浅出,才能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文本的价值。
图片
朗读有助于了解学情
教学有起点,朗读也不例外。每个学生朗读的起点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读书的语感很好,读几遍就能理解意思并内化,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是毫不费力的。而有的学生读书时不仅添字、漏字、甚至还读错字,一个句子要读好几遍才能读通顺,长句子读起来就更惨不忍睹。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清楚的知道:学生读不好句子,读不好课文仅仅是学生表面显露出来的表象,在其背后,往往是学生理解层面的不足。这就需要老师“细致入微、明察秋毫”,及时抓住学生的“不足”加以引导从而让其达到应具备的能力。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知道该把学生往哪儿引,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该如何去引。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语文本身,就应该是朗读,教师对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不仅仅是备课的开始,更是走向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