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服务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们在准备做志愿者之前,总是满怀爱心和激情,说要改变世界,要帮助人们,要减少他们的痛苦。每当听到这些,我就觉得上帝估计笑得肚子疼了。
稍微回忆一下自己的经验,就会明白,对于被服务的群体,这类想法并不一定讨好。“我为什么需要你帮助?我的苦痛你又如何知道?就好像我是异常的人....”
这学期我们开展一门叫着艺术与心灵的服务学习课程。我们倾听了肿瘤医院患病志愿者的生命故事,讨论志愿者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助人者的意图高尚而美好。然后深看背后的动力,却往往是一个对苦难的否认。我们想要健康、富足、快乐,却看不到重疾、贫穷、伤痛是人生经验完整的一部分。
志愿者若否认这些部分,就会停留在好-坏的对立情结之中,其助人的动机以及行为方式,都会受这一内在挣扎的干扰,深处的目的可能就是驱散对自己脆弱状态的恐惧,甚至通过被助者体验自己的强大和权利。
心理分析视角的新道德有一个关于德性与整合的理论,认为德性是基于内在情结中对立矛盾的整合而发生的,若不面对生命的阴影,不接纳内在恐惧的真实存在,阴影与恐惧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美好的愿望成为自欺欺人的面具,真正无意识的阴影以狡猾的方式,在美好之下发挥真正的作用。
那么志愿者应该以怎样的整合作为基础,来服务社会呢?
我认为志愿者的高尚道德来自他们对苦难状态的接纳,以及对希望的坚定守护。
苦难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那些美好和希望一般公平,在生老病死面前没有你我他的区别,所以当我们说帮助对象是“那些生病的人”的时候,那些人是仅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中的,现实只有那些目前处于生病状态的人,和所有在苦难面前同一般脆弱的人。
对于这门课,我对学生说,作为年轻的生命,或许你们还没有经历太多生命的苦难,但不应把苦难作为与自己无关的他者经验。而是要接纳这个状态,面对自己对这个状态的恐惧。或许最真实的状态便是最高尚的志愿者心态,而对这些大学们来说,真实便是我没有太多经验,我也无法帮助谁,我和所有人一样脆弱,并深深恐惧,而我愿意谦卑地去倾听,去向苦难这个重要的生命状态学习。
作为服务学习的教学,我奉行存在主义的教育理念,教育除了功利的现实目的,比如能力、知识,还应是超目的,是关于存在本身的教育。那些超目的的教育是关于心灵的,回复神圣意义的教育。
这正是我们的时代所缺少的,于是也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给予的。
对于服务学习的同学们,我想说志愿者的心态是:苦难的虔诚承担者,希望的坚定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