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叔本华!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个主张对于笨拙而无性灵的黑格尔那种更鲁莽的胡说倒很相称,已经成为这胡说的出发点了……
——如人们前此只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最后却出现在黑格尔身上。这种狂妄已成为历来最粗笨的普遍的神秘化的工具,曾有过后世看来难以相信的成功而将成为德国人狂妄变态心理的一个纪念碑……

叔本华最严肃的著作里,对黑格尔的咒骂比比皆是,似乎是每每澄清完一个谬误,都要对黑格尔诅咒一番,又像是随时都要卷起的一阵阵骤风和暴雨,以打落腐朽为己业,不酬快意不罢休。

阅读叔本华的作品,我们几乎可以“当然地”领受到,哲学是倾注叔本华毕生精神的第一事业,诅咒黑格尔是倾泻叔本华才智余力的第二事业。

其实,对于叔本华来说,这两项“事业”本就无法彼此分离,因为叔本华既不会因为哲学的忘我投身而放弃咒骂,更不会因为沉心于咒骂而割爱哲学之本意——叔本华之所以成为哲学界的斗士,只是因为他仅仅服从于真理。

讨论不同的伟大哲学家之间的分歧,是一件极为艰辛繁杂的事情,对于哲学业余者来说,更无异于不自量力的失智。这如同欧阳锋和洪七公的华山相敌,杨过纵是天降英才,受遇于双重点拨,也只好各认千秋,无法再将冰天雪地里二人所激发出的智慧和武功分解得清楚了。

所以,还是让我们结合着叔本华那对世人毫不隐晦的率直性情出发,在他那博奥的哲学海洋里,掬水三两捧,以看看他有些什么不与俗同的“意见”吧——阅读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很早以来,我们可能就已接受了各式各样的“信条”,说是“信条”,是因为根据人类的共同经验,似乎它们无需分辨,即应接受。但有些“信条”,你若打算持有,叔本华会盯着你说:

——NO!

一、关于“读书”

叔本华说:读书太多,是一种贪婪,因为大多数的读书不过是在别人的思想里走马观花:那里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思考,你能记住的不会超过所读内容的十分之一。

——叔本华把读书这件事,简直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来审查,这样合理吗?况且若按叔本华的逻辑,“读万卷书”岂不是滋生呆意了?

没有人乐意坦承,我们多年的受教经历不是为了学识、却是最终收获贪婪。可是,我们恰恰又难以反驳叔本华的观点——仅仅读书,代替不了真正的思考;人的大脑,存储能力有限。

毕竟,这也应是叔本华毕生投身于哲学研究和著述的经验体会,即便叔本华大略也读了很多书——至少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多位被诅咒对象的著作。

二、关于“自我”

叔本华说:根本就不存在“自我”,没有那样一个可以称为“自我”的客体;关于“自我”的说法,是一个软绵绵的心理慰藉,因为每个人的“操作系统”好似一盏探照灯——探照灯可以探查它所能够照亮的视野,但永远无法探照自身;所谓的“自我”客体,不过是“人类心灵自生的虚幻追求这一倾向”所演化出来的表面现象——“自我”主体和“自我”客体的划分毫无根据可言。

——如果不存在以“自我”为名称的这种客体,那么,应该怎么理解“认识你自己”这句西方箴言,西方“爱智”的“起点”还有它存在的理由吗?如果存在“自我”客体,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到它、体察它?

叔本华意欲告诉我们:西方哲学上千年的视野误区,恰恰就在于主-客体的对立与分裂,而近现代哲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缘于对“主客一体性”的阐明,也就是说所有的“客体”都是主体的“客体”;离开了“主体”,“客体”什么也不是。

而如果认同了“主客”一体性,那么所谓“自我”客体,果真就不会是一种正当存在了——倒不如说,“自我”,是主体认知世界的一项心理投射需求了,或者说,是出于“人类意志的自我显示”的结果了。

那么,人们可以通过“反思”来试图认识所谓的“自我”这一“客体”吗?叔本华继而说道:对于“认识自我”这种良好意图,“反思”并不是一面明晃的、能够反映“真实”的镜子,“反思”只是人的一项心理活动功能——如果“自我”可以被“反思”,那么“反思自我”的又是谁呢?

叔本华反对“自我”这样的抽象概念,因为每个人都是“个体”的或者“具体”的人,叔本华赞同“抽象代表不了具体,因为抽象和具体‘异质’”。

对于人类的错误“识见”,叔本华总有一份想要跌足疾呼的清醒!

三、关于“命运”

叔本华说:命运在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即已注定,你要坦荡地接受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叔本华的看似消极的“意见”,如同对“必然进步”思维的嘲讽。

可是叔本华说,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各类物质性条件和社会关系属性就随之开始向你展开,以你为围绕的“因果关系”也便发挥起作用来,这些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叔本华哲学的内核之一是:“世界”之所以表现出了“物质性”,正是因为“物质性”的本质是“因果关系”;也正是缘于“因果关系”,世界的“物质性”才显现出了“客观性”——若不是出于“因果”,还有什么能够令各种相互分散的“因素”结合,从而为你展示出一个“世界”呢?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知天乐命,可为君子”,亦即如果能够对“命运”形成清楚和适当的领悟,便有利于辨明人生价值、引领生命追求,从而明确出那属人的天赋、而不虚年华。

——您,认同吗?

叔本华——一个人过多的欲望和努力,会导致巨大的不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jh 叔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
    行者7月阅读 7,748评论 2 21
  • 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1860年9月21日逝世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和大学教...
    younghun阅读 4,455评论 0 0
  • 叔本华:极少数人思考,大多数人活在自我逃避或自我陶醉之中 叔本华:世界顶级哲学家对生命的思考,你能看懂几条? 叔本...
    闻思修1965阅读 5,561评论 1 24
  •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
    斯坦威阅读 3,775评论 0 1
  • 说到十九世纪以前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的探讨重心不是古老的本体论,就是随后开始重视的认识论。本体论关心世界的本原、物...
    蓝矿阅读 11,101评论 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