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的口吻常常是,“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报效国家”。那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材才是栋梁之才,对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兴趣,只是为了早早地写完了作业可以和玩伴儿出去耍,滚铁环、打弹珠、上树抓虫子、下河摸螃蟹,不亦乐乎,再有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小心一些,考个不错的分数,家长会上不会被当作反面典型批评,或者偶尔能捞着附带的表扬,也就知足了,至于栋梁么,既不知道那是什么,也就无法与玩耍相提并论了。
后来的学习又记住了语文书本上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好像和之前老师的说法相通,就是成为了“栋梁”再考虑“报效”国家,“达”然后“兼济天下”,那时我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逻辑,否则,你自己处于穷困之中,哪里还有能力、有想法去帮助别人呢?但其实「穷」与「达」,还是相对的,你的「穷」可能对于别的人来说仍然是「达」,就好比你认为你「穷」得连中心城区的学区房都买不起,担忧这以后怎么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可能同时也有人认为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就已经属于「达」了,更不用说有的人吃了这一餐饱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饱饭是何时,当然,你也可以眼里只盯着那些比你更「达」的人。
初次听闻「你」的故事,我觉得挺纳闷的。在我看来,你已经那么老了,自己的生活也算不上富足,许多人比你更「达」的人都没有心气儿来做的事,何以你会以这样耗费生命的方式为别人做这些事呢?看上去,你既非国之栋梁,也并不符合“达则兼济天下”的标准,但是,是你而不是别的谁,年逾古稀,靠着一天天的坚持,硬是坚持了十几年,又把十几年的辛劳全部奉献。
有时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讽刺当今的社会、学校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像某个群体就只是不堪只是堕落毫无追求,而某个群体则是为国负重前行的主力,其实公正点看,没有哪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得起全部的赞誉,又或者应该被全面地批判。以年龄或以别的差不多的标准,划分而成的群体常常是囊括了好与坏、善与恶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现代的专利,返古而求也不会全是大明王朝的神剑海瑞。所以,老人里面、青年人里面,都有着兼济天下的人,只是如你这样的人,确实不多见。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的,就像小时候老师教的那样,像《孟子》里说的那样,要先成栋梁再去报效,要达然后兼济天下,没有成栋梁那自然是独善其身就可以了。也有许多人会衡量自己是「穷」或是「达」,眼光往往看着比自己更「达」的人,他都什么都没做,我相比而言还属于「穷」的,那我还做什么呀?所以,你的故事,那时我不懂。
有你的世界与没有你的世界之间的差别,就是你的全部价值。我觉得,这样鸡汤似的文字,根本不管逻辑如何,只是善用意会的方法。既然这世界有你,便没有那个没有你的世界了,所以这差别哪里能衡量呀?只是,把你与你所做的所有用有或没有你进行映射,因而,估算着你的价值。因为你说的话、行的事,改变了或改变着许多人的人生,人们看到一个不怎么「达」,甚至可能还有点儿「穷」的老头,那么坚持、坚韧地做了这个选择,而时间替你说明了这一切。
兼济天下、回馈社会应该没有那么高的标准,既然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头都有心气、能坚持下来,这些比这位老人更「达」的众人,更应该反思。难道「穷」者的兼济天下不是更值得敬佩,或是认为自己总是不够「达」选择回避,眼里盯着心里指望着那些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甚而觉得某些富豪动辄百万千万地成立基金会理所当然,自己不需付出只作为接受些好意,那也就永远成不了「达」者,精神上难以自立,也总是蹉跎了岁月!
在此,回味你的故事,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