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应对其挑战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容回避的问题。关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当今世界明显分成了三大阵营,即:悲观派、乐观派和理性派。
悲观派以天体物理学家霍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特斯拉CEO马斯克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是人类将不可避免面临大量失业,甚至人类有一天会“死”在自己创造的超级智能手里。乐观派认为,根本不用太担心,人类历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证明,一种工作被替代,必然会有新的工作被创造出来,所以大量的失业不会出现。理性派则会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及给经济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他们会认真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会把精力聚焦在如何更好利用机器智能为人类服务以及如何提升自己那些人工智能无法具备的能力上。
如何理性认识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三步走可解后顾之忧
第一步、认清人工智能真面目,走出认识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超级智能将很快出现,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这是悲观派常持的观点,而来自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的尼克.博斯特罗姆的《超级智能》一书则加剧了人们的恐慌,他们认为人类未来的命运将被这些超级智能所主宰。不过《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栏作家迈克尔.舍默对此持质疑态度,认为尼克的思想实验不靠谱,结论只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而得出的,是不太可能的事“如果人们制造出了具有跟人类一样智慧的机器智能,如果人工智能能完全弄清自己的工作机制,如果他们能把自己升级成超级智能,如果超级智能偶然或开始恶意消耗资源,如果我们人类无法停止这一过程……”
而且,谷歌的执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则回应称:“我们人类会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自己制造的人工智能玩死吗?”百度负责人工智能的副总裁吴恩达则调侃道:“这种担忧就像人类还没有踏足火星就担心那里会人满为患。”一句话,这种担忧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事实:人工智能的进展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
虽说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谷歌的那套系统也只能用作下围棋这一项任务而已。 就拿翻译功能来讲,不管是谷歌、百度还是别的翻译软件,都还只能进行简单的翻译,现在又有谁敢直接用软件的翻译的文档交给客户那里呢?工业机器人的功能也只局限在那些固定的动作上,而且一切都得按照人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去运行。当然,它们可以如此不知疲倦地干同一件事情,既不会厌烦也不会跟你谈条件、加工资等,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也让人从可以繁琐枯燥的工作中抽出身来。
关于人工智能的数据,目前较为权威首屈一指的当属上面这本《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其十分清晰讲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前世今生,回答了诸如人工智能到底涉及哪些知识和关键技术,人工智能真的能像人一样智能地行动和思考吗?等核心和重大问题。读后就能知道,人工智能体是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如何智能决策和操控的,一旦明了其发明、发展和运行的机制,也就会不再迷茫、不再恐惧,不会再被那些具有耸人书名的人工智能书牵着鼻子走。
误区二:完全不用担心人工智能替换人的工作,新工作会自然产生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他们认为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的发明让千万以前靠手工纺织谋生的人丢掉了工作,但这批人后来也都很快在工厂里找到了新的工作。诚然,高端人工智能系统的出现也带来一些操作、维护的工作,但其跟所替代的工作相比,数量级不可相提并论。比如,无人驾驶技术得到广泛实际运用后,所产生的无人车维护、生产等岗位显然是无法承载丢掉工作的司机的。
人工智能毁灭不了人类,但是会影响一部分的饭碗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那么这个难题如何破?有人提出,可以让人工智能产业赚来的钱补贴那些下岗的员工,给其基本的生活保障。但这一来没失业拼死拼活干活的人可能不会同意,而来毕竟也是权宜之计,没有工作人们无法获得应有的自我尊重和社会地位也不是办法。正如,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模型中提出,人除了有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求,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对这一模型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解决如何为被替代工作的劳动者寻求出路的问题。
这本书是“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经典代表作,书中完整讲述了他的需求层次及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理论。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就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换取自我需求的满足。当人的部分需求被人工智能实现后,通过深刻理解人自我需求的本源与本质,能给我们在哪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开发自身的潜质提供洞见和可能。
第二步、关注那些人工智能干不了的事
未来学家Sorman Nilsson给出了一个保值技能清单(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或者短期内无法替代的技能),比如企业家精神、策略思考、哲学、团队建设、创造力、同理心、情商领导力、反直觉的洞察力和连接销售技巧(尊重客户的选择,构建长期的关系)等。总之,不要再做那些“低端”很容易被自动化的工作,而多关注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
世界经济论坛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有35%的工作将发生变化。到那时排在前十位的最吃香的技能,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名次跃升幅度最大的当属创造力这一技能(从第十位上升为了第三位)。情商和认知灵活性(可以同时思考两个或以上的不同概念,而互相不受干扰的能力)则是首次进入大名单。实际上,创造力和情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有很多,这里推荐两本笔者特别甄选过的。
这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拿来就能用的提升创造力的书籍。其给出了多大上百种的激发灵感和创意的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行性灵活掌握。笔者已经尝试了其中的很多种方法,受益匪浅。尝试后你会发现,就是有些音乐明显能让你思路大开灵感突现,换个环境或者行走和运动中就是能让你在无意间收获好的想法。其实,一本好书就是这样,一看就会,一用就灵,马上就能出效果。
这本书的作者是让“情商”概念火遍全球的丹尼尔·戈尔曼,他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这本是《情商》一书的实践版,重点关注情商领导力。与他的第一本《情商》著作中有很多理论阐述相比(主要讲是什么,为什么),本书更加关注如何做。情感与情绪控制不好就是人的软肋,严重影响人的效能和社交关系;控制好了,就能让人际关系和谐、让自己的效能和幸福感加倍。这本凝聚了戈尔曼十年心血的“情商”新作值得一读。
第三步、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看准趋势能让我们少走弯路,看不清或就会前进缓慢甚至深陷泥潭。
根据世界著名未来教育学家和技术前瞻领袖Ted McCain 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未来就业的方向属于服务业和创新性产业。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个产业的数据来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持续增长,第一产业持续大幅减少,第二产业2012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从2013年开始从业人数在逐渐萎缩,则能充分说明这一大的趋势。
总之,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已经并正在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与其被动接受改变或者不得不面对改变带来的痛,不如主动去拥抱改变或者创造改变,充分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和智慧。最后,以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以共勉:“生命之中一定会有变化,而那些只懂得留恋过去或现在的人肯定将会错失未来。”
作者:思行享徐俊峰,中国最励志的创新思享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