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医已经没有什么机会治疗感冒了,身体一发烧,就找西医去了。
西医好吗?西医在看感冒方面,疗效是远不及中医的。那其他的方面呢?我无意一一对比,没有这个学识,也没有这个精力。西医的优势在于外科,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数年前,我得了阑尾炎。内科说可以暂不手术;外科说,马上手术;同事说,不手术也迟早得手术。确实有再发,我试了试中医,针灸,扎足三里和阑尾穴,扎针后症状消失。
但西医科学啊!是的。什么是科学呢?科学很直观,很逻辑,看起来很对,西医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科学的发展,带动了西医的发展;科学在进步,西医也在进步。
从牛顿第一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科学的一大进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会发现,原来的科学理论不完善,甚至错误。科学正处在发展之中,近百年来,科学的发展呈加速的状态。但除了已经发生的,谁也料不到科学发展的速度会是怎么样的轨迹。目前看来,在前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平缓,近百年,上了个陡坡,之后呢?是很平缓还是延续这个陡坡还是在现有的高度上平缓很久之后再上陡坡?谁也无法预料。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
科学处于发展中,西医也处于发展中。只要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就会否定或纠正之前的阶段的错误和不完善——这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西医发展的规律。
西医很完善了吗?不完善。对于很多疾病,西医仍束手无策;对于很多疾病,病因仍不明了。理想中的西医应该包治百病——既然都这么科学了,还不完善,简直没有道理!
要相信中医,也要理解西医——人家还在发展中,还是个孩子。看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确实就是不一样的。
西医还在发展中,还不完善,还不成熟,这是现状。而中医的发展,在清代就已经结束了。从《黄帝内经》的产生的战国时期的最后一年公园前221年算起,到《温病条辨》作者出生时间1758年为止,中医至少发展了1979年,这种计算方法,是中医发展的时间的最小值。
自《温病条辨》之后至今两百多年,中医没有显著的发展。中医的发展,也显然有别与西医。西医的发展是完善,是纠正,而中医的发展则只是补充。也就是说,历史证明,最初的中医理论就是正确的,无需完善,无需纠正。
西医仍在发展中,而中医已经成熟了起码两百多年。
很多人说中医不科学。我也承认,中医不科学。中医如果科学,那就坏事了。那就还得发展,还得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纠正,那就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了。
科学就很好么?
科学不一定正确。正确的,当然不一定不科学。只要正确,不科学又何妨呢?
学中医,觉得中医没用,毕业十年之后才发现中医是好东西,于是再学。再学也有十多年了。如前所说,这任督二脉还是没有打通,只得个入门。虽然只得个入门,但和比比皆是的满脑子西医思维的中医生相比,的确已好很多。做事得年少,学中医应该也是如此,海量的内容需要记忆,海量的内容需要理解,还有海量的医案需要去看,以便拓宽思路——不勤奋学不好中医;勤奋而没有悟性的,也还是去学西医比较好。
张仲景当然是我所佩服的,叶香岩也是我所佩服的,《温病条辨》是对《伤寒论》的补充,是《伤寒论》之后的另一个高峰。作者虽然是吴鞠通,但内容却得自叶香岩的医案。所以,可以这么说,自东汉张仲景之后,叶香岩是中医的又一座高峰。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那时候没有西医,没有西医思维的干扰;古人比今人沉静,学医的效率胜今人何止十倍!但他还是告诫自己的儿子“慎勿轻言医”,学中医之难,可见一斑。
难就有挑战性,这是我所喜欢的。人既存在,一直有东西可学习,一直有方向可探究,总比没有的好。心疼中医,在西医思维的影响下,日渐变形,失去了原来应有的面目。但好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人所重识,就像我的历程一样,学中医,认为中医没用,继而发现它的非同寻常的价值。
前不久,有个人来针灸,她也是学中医的,我看了看她的舌,说了这么一句话:
“要相信中医。”
想较为系统地写一写这个方面的内容由来已久,说了这句话之后,想写的感觉更清晰了些,便以此为标题,一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