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变了,会越来越好

      教育中,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索的心态差异,恰是“消耗”与“滋养”的分野。曾见学生面对知识点时,被动记笔记、机械刷题,课后抱怨学习太累——他们把知识当作负担,每一次输入都是精力的消耗,成绩稍有波动便陷入焦虑。而另一些学生,会带着好奇追问“为什么”,为解开一道难题主动查资料、和同学讨论,甚至延伸出课本外的思考。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藏着主动探索带来的滋养,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成长的养分。                                                                        这种心态差异,根源在于教育者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内驱力。若教师只注重“灌输”,把课堂变成单向输出的讲台,学生便会沦为被动的接收器,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热情。但当教师把课堂变成“问题场”,用生活案例引出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质疑,情况便截然不同。曾指导学生做科学小实验,从设计方案到反复试错,他们主动查阅文献、调整步骤,即便失败也不愿放弃。最终成功时,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收获了成就感与探索精神——这便是主动心态带来的深层滋养。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该关注学生心态的引导:少一些“你必须学”的要求,多一些“你想知道什么”的启发;少一些标准化的答案,多一些个性化的探索空间。当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被动的消耗便会转化为主动的滋养,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终身成长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