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常常轻信于人

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认为从大观园里捡到的春意香袋是凤姐遗落的,是而,找上门来,屏退了下人,责问凤姐。

当凤姐用一席话来为自己辩护之后,王夫人就相信了,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夫人听了这一席话,大近情理。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都会为凤姐的辩才而赞叹:在被人怀疑的时候,说上一席话就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这是需要才华与勇气的。

然而,读到七十七回的时候,“大近情理”这四个字又出现了。

抄捡大观园之后,王夫人决定把芳官等学过戏的女孩子赶出贾府,芳官伙同藕官、蕊官三人不肯出去,说是要去做姑子,王夫人当然不信她们的话,命人打她们一顿,目的是让她们不要再闹。这时,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信恰好住在贾府中,听说了此事,马上就对王夫人说了一篇话,听了这番话,王夫人又觉得“大近情理”,于是,芳官等人就出了家,——这既不是芳官等人的本意,也不是王夫人的本意,王夫人也明白这一层,却还是糊里糊涂地将几个人推进了庵中。

智通和圆信这两个尼姑,只是想要骗两个女孩子去庵中支使,她们既不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是为那两个女孩子考虑的,居然能那么容易就骗得了王夫人的信任。读过这一段之后,再回头去看当时凤姐对王夫人的说服,就能明白过来:说服王夫人并不需要多大的才能,说服了她,也算不得本事。

或者说,王夫人当时虽然像是相信了凤姐的话,却也未必是真的相信,等她回头再想想,可能又会觉得不信,就像她对那两个尼姑所说的话一样,当时的相信只是因为一时没有合适的话辩驳,只好在表面上相信了她们的话。

愚昧的人会固执于自己的思想,不管对错,不撞南墙不转弯;糊涂的人会轻易地听从了别人的话,无论贤愚,过后又会后悔。王夫人属于第二种。

一个自己没有思想的人,不管听到别人说什么,也会觉得“大近情理”,所以,无论是怎样形式的心灵鸡汤,就会有一大批拥趸者觉得对,觉得好。

而一个人要是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就能很容易分辨出来哪些话是有问题的,哪些话是自己做不到的,哪些话的本质暴露出来怎样的观念。

有的人读书多,思想和原则从书本上来,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用不上;也有的人处事原则来自于生活,并无高深的理论依据,却十分实用。谁对谁错?孰优孰劣?很难说清楚。

如果能在一生中秉持一种原则,不必有大的改变,如果能生活在跟自己的层次比较接近的人群中,没有大的冲撞,就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认同,就会有比较多的幸福感。

如果自己周围的人在意识或层次上都高于自己很多,或者低于自己很多,就会有相当的挫败感。

王夫人并不坏,也不算是太糊涂,只是,跟贾母、凤姐以及宝钗、黛玉等人相比,她在智商上输于她们一段,所以,也就常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