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久,总算把吕峥的《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看完,或许也是因为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期末最忙的时间。总觉得整天有忙不完的事 情,每次看书又刚好在睡前一小时,白天大脑就很少休息,结果遇到内容这么厚重的书籍,大脑就不堪重负,所以就莫名其妙地困了。结果就是我比之前提前接近一个小时睡着了。
刚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鸡汤。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个让你心寒的时刻,所以觉得大冬天的需要鸡汤补一补就买了它。打开后发现不是同一个概念的,比如说作者,虽然不认识他,但是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看书的范围十分广。从外国文学,本国历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到现代社会,网络科技文化等等......
书中内容主题主推”阳明心学“。从现代社会的眼光再次解读”阳明心学“的内容。看完整本书的感觉就是原来自己曾经再看带一些问题的时候观点狭隘了。不评价书中的内容是否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真的不仅仅一种。
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我们看问题多多少少是带有自私的因素,因为都是从自身出发;
从小我的角度出发,虽然没那么自私,但是在实现其价值的方面还是小气了些;
从大我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视角就宽广了。
能那些能够纵观全局看清本质的人,该是怎样的人才呢?
阳明心学,书中一直在解读的一个观点。犹记得,人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国文化史上
我记得当时我们接触到的理解是它是儒学发展到巅峰之后的产物。因为在思想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学者提出了跟儒家观念相反的言论。意欲解放内心,促进人的发展,奈何与当时的上层建筑相反,
所以其推行的道路并没有那么顺。可能也是自己的原因,我并不是那么喜欢明朝的历史,所以对于那个年代的产物好像就是只有概念的理解,并没有了解得那么的透彻。所以从这本书中也是学会从另一个方面去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
作者说:“王阳明的哲学主张有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归纳起来无非两点:一是要人成为人格独立的人而不是奴才;二是跟着良知走,主动去私欲。“好像作者解答出来的这两点刚好成就了作者这本书的书名“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一切只需遵从自己的本心,做一个人格独立的人,跟着自己的良知走,主动去除人心中那些太多的贪欲。
其实,个人觉得,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简单的做到这个样子,那就成了多么有爱的世界啊!只是,难!
我们或多或少活在身不由己的世界,不是不想比较就可以不被比较。有时候无形中就成了“躺着也中枪”的场景。曾经看过一句话,你心里缺少什么,你才炫耀什么。也曾看到过,为什么读了那么多道理,你依然过不了你这一生,都是贪念作祟吧。
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也很多,所以人好像就会陷入一种病态的心理,眼里整日里搜寻的别人的不好,不足,甚至是失误。好像自己心中那么郁闷再看到别人的不幸的那一刻就开心了。久而久之,人心的距离反而就这样敬而远之了。
我们不敢随便向任何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因为生怕自己曾经开过的一个玩笑几天后变成另一则故事用另一种方式在流传。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所以更多时候你只能凭借的自己的良知去做一件事。不仅仅是现在,这种情形从人出生的时候就存在了。那么多年来,谁也找不到破解之道。好像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然后为了这个意义去坚持自己的信仰。至于太多的评价,百年之后,历史会给你一个论断。即使那个时候你已经听不到了,可是这一世你就只管去坚持好了。
为啥会说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自己以前看历史问题眼光狭隘了?就比如洋务运动,我好像很少详细地去了解它的整个过程。所以我忽略了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演变,还有推动着这一潮流的历史的风云人物。我也不曾了解到它是怎么去发展,倒退,前进,我就只是像背诵历史课本一般把它的结果记得了。
历史,其实是人类的历史。没有了人,历史就没有意义了。而我以前只看到结果,我忽略的是整个过程。而整个过程才是一个历史事件的重点。都说以史为鉴,实际上最该学习的就是它的过程。很多事情,很多的人物好像并不是像当初自己看到的课本那般,需要我们细细研读。
就像当初说到为啥要买这本书,就是觉得自己该喝鸡汤了。我们接受书本的教诲。做一名正直善良友善的人,这是社会道德对我们的约束。可是有一天却发现原来其他的人并不是这样,事情不是你做得好就可以像古代的英雄那般得到别人的尊重。初涉世的我们总想着要像所有的人证明,太过想要证明反而迷失了自己,让自己无所适从。
其实那一段时间走过了,你就会明白,无需证明。你的教养已经成就了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要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这世上,我们能做的就是遵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前提是,你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