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的《了凡四训讲记》中有一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子贡和子路的有趣故事。话说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许多平民被卖到诸侯家做奴仆。官府规定,如果有人愿意出钱为奴仆赎身,还其自由,就可以得到奖赏。子贡赎了一个奴仆却谢绝了奖赏,他以为这种高风亮节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孔子的表扬。没想到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规章制度是用于规范百姓行为,不是针对个人。如果都像你子贡这样做好事不图回报,以后谁还会主动去做好人好事呢?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对方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子知道后也表扬了子路的行为,认为这将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人好事。
孔子及其两个弟子的故事,乍看上去好像有点毁“三观”,但是仔细想来,又觉得这样做,可以让人们能够没有顾虑地挺身而出。从短期来看,社会的确当然应该鼓励“做好事不图回报”的行为,这是一种美德,但是做好事毕竟也会付出成本,一次两次还行,如果时间一长,恐怕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从长期来看,如果好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好报,那么最终就没有人会去做好人。毕竟,社会要引导人们做好人好事,只能激励,不能强制,更难以监督。从中不难得出,单次博弈的最佳策略,在重复博弈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人生在世几十年,切不可逞一时之勇。
一个人是特立独行、还是温顺乖巧,表面上是个性选择、天性使然,实际上也许只是特定生存环境下的理性偏好…
除了鸽派鹰派的路径选择,这个数学套路似乎可以适用很多不同场景——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有一个,关于出生顺序对人格特征影响的言论:
长子抢先机,爹爹疼妈妈爱,如同氧吧里茁壮成长,大概率成权威大器,但也需要承担表率和责任;
次子不甘心,拼了命搏出位,用一种与长子对立发展的方式,去抗衡去争取去发展去压制;
幼子是宝贝,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方面弱小让他不得不依赖,另一方面为战胜弱小感、反而能超越所有人、最有创造力。
所以这哪是天然个性?这不就是基于数学期望的合理计算?
群体中一个特质的占比强,那我就选择少数派;
同类间一种合作的可能性高,那我就选择促成合作。
虽说阿德勒的理论在现实看来并不尽然,但还是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看待博弈的上帝视角~ 以及兄弟尚如此,社会更尽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