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闲情笔谭
“哪怕多活一天也好,毕竟来这世上一趟不容易。”这是王凤雅小朋友的爷爷在面对媒体时说的话。
5月4日王凤雅小朋友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结束了她短暂又苦难的一生。
在纷纷扬扬的争议背后,我看到的只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在死亡面前无力挣扎的孩子。
早在去年11月份,在小凤雅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当时参与凤雅诊断的医生认为在当时的阶段,如果尽快采取措施,应该能救得活。
但是那一刻凤雅的妈妈迟疑了,也许是源自于对疾病的无知,也许是源自于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在杨美芹的意识里癌症是治不好的,何况他们还拿不出治疗的费用。
在记者的眼中:她不是一个恶魔母亲,也不是一个符合城市伦理所定义的完美母亲,但她是一个为此吃了一些苦,也尽了一些力,但最终仍然无能为力的母亲。
凤雅的妈妈杨美芹她的内心也一定很痛苦,她选择了放弃不知道会不会起到作用的化疗,选择在凤雅最后的日子里尽全力给她最好的。
也许她的眼界会受到家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但她毕竟是一个母亲,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
面对一个穷苦的家庭,一个决定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要艰难,所以无论这个决定是否百分之百的正确,我们都不该再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
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发起人邓飞在贵州黔西县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贫困农村家庭的孩子和父亲同时得了肺结核等待治疗时,家庭会优先选择父亲进行治疗,因为父亲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有先救活父亲,这个家庭才会有经济来源,才有余力去救治孩子。
这是一个乡村的正常现象,是一个不为城市围观者所知的残酷现实。
但在我心中也会默默的想,如果小凤雅能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更好的家庭里,是不是她就能好好地活下来,不会被病痛折磨着离开人世呢。
也许王凤雅会活下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的长大,但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还会有孩子因为看不起病而死去。
看病的成本太高了,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也抵不上几天ICU的费用,在重大疾病面前,我们的存款不过是杯水车薪。
卫生部多年前公布的一组数据中提到,在因病死亡的农村儿童中,死前有一半都没有得到过治疗,或仅在医院的门诊部治疗过。(数据来源:新华网2005年8月17日电)
看到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不禁让我沉思,在这之中原因太多了,有农耕时代顺应天命的思维定式,有城乡差距造成的贫富差距,也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王凤雅小朋友的事件不过是揭开了这冰山一角,如何能在未来的一天不说攻克所有疑难杂症,至少不会因为没有钱阻挡他们生的可能。
写在后面:其实我本不想发这么沉重的文章,只是王凤雅小朋友的事件我一直在关注,看了她治病的文章了解了她短短的人生总觉得十分揪心,常常一闭眼就能想到她安静躺在病床上的样子。
我自己也有一个一岁半大的宝宝,所以更是有所感触,写下了这篇文章,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了。
无论事情的真相如何,孩子没了,我只是希望事态能快快平息,还凤雅的家人平静的生活吧。
原谅我没有发当事人的照片,不想发,想让她平静的走,给她我能给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