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了部短片,来自日本的一部微电影,叫《态度娃娃》。
The dolls with attitude
以一个女孩的例子,映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模样,早已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开头是这个女孩的视角,她的伙伴没有发现她的不同,却忙着分享自己刚做的指甲,她只笑笑。
小时候,别人踢球打坏了她的鱼缸,她的鱼因此死了,她只是笑笑,对人说,我再买一条就好了。
可是她安葬小鱼的时候自己明明哭得很伤心。
后来她变成了笑面娃娃。
聚会时没人在意她心里想什么,也不会有人注意她有什么变化。
她被星探发现,大家觉得她的笑容很好看,争相模仿,她火了。
她的经纪人一直要她继续保持这个样子,不然的话会掉粉。
在一次上台的路上,她看到了曾经死去的那条鱼。
鱼帮她打开了心结,她决定摘掉面具。
可是没想到,面具下早已没了自己的脸。
她又换了另外一个面具。
她早已忘掉了真实的自我。
多少人都是戴着面具活着,各种各样的面具。
有的人,本性恶毒,却为自己披上一副好皮囊;
有的人,本性善良,却让假装自己是头恶狼。
表面善良的人若摘掉面具,对方怕是连开口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想给别人展现某种状态时,就会假装成那个样子。
如果被人说成真性情,或许会暗暗高兴,可是,也许我们就是假装要让别人觉得我们真性情呢?
细思极恐。
电影《V字仇杀队》中,V对他要杀掉的牧师这样说,“外表上装作圣徒,暗地里却是魔鬼心肠”,讽刺地意味深长。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戴面具的时间太长,你都不记得面具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了。
就像徐志摩说的,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他们用自己亲手铸造的面具来掩盖自己内心龌蹉的灵魂。
我有个朋友,他家经营一个家族企业,这辈子吃喝不愁,妥妥的富二代。
他从小就被培养着要学习企业管理。
应该天真烂漫的年纪,被训练得不苟言笑,因为他的父亲不喜欢他嬉笑。
他说,在他的印象里,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习情绪管理。
他的父亲要他喜怒不形于色,这样才能管好企业,树立一个领导的威严。
从小到大,他除了正常的课业,还要学习钢琴,马术,足球,篮球,高尔夫等等,甚至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练习了品酒。
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说,你是咱们家族的希望,要理解父亲的苦心,以后整个企业就靠你了,你一定要将这份家业传承下去。
可是他更羡慕他弟弟,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设计,可以不用关心名誉和责任,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跑遍大江南北。
他的人生就像一部家族懂事接班人修炼手册。
他戴着他父亲给他的面具而活。
鲁迅曾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每天我们游走在不停地场合,变换着不同的面具。
当一切繁华散尽,我们是否还能找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