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条: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01在这里无情吞掉教师时间的是无止境和无效果的“赶尾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赶尾巴”指的是:教师还没有来得及讲新教材,就已发现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旧教材。于是不能沿着认识的道路向前推进,只好考虑如何消除部分学生已经滞后的现象。
这一点导致教师花费大量的在学校和在家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不能再对了。
苏霍姆林斯基对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一样的建议。
比如中、高年级,他有这样的说法。
02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03你们一个主要关注,是在儿童掌握的理论知识量和实际能力、技巧之间确定正确的比例关系。
04中、高年级后近生主要是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05首先要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不会迅速地、自觉地、富有表达力地阅读和领会所读的东西,不会迅速地和正确无误地书写,就谈不上日后在中、高年级能顺利地学习——无需教师无止境地“催赶”落后。
这一点有点难以理解,我梳理一下,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读的要求是:迅速、自觉、富有表现力的阅读和领会。写的要求是:迅速、准确无误。
都要求迅速,但读的要求明显要多一点,不仅迅速,还要自觉,这里的自觉应该是指阅读的自动化速度,通过视觉和意识领会含义比说要早的多。
也就是所谓的“边读边想”或“边想边读”。
06我坚信,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边想边读的能力。
昨天读到一篇文章,提到PISA测试,有一种观点,我觉得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挺相通的,摘录如下:
PISA测试认为,一个真正具有读写素养的人,不仅仅具备关于阅读的技能和知识,还会重视阅读,通过阅读来实现各种目标。因此,教育的目标之一不仅仅是发展学生的阅读熟练程度,还要让他们逐步养成投入阅读的状态。投入,主要指的是阅读的动力,有系列情感和行为特征,譬如,感兴趣、愉悦、融入与阅读相关的社交活动、体现阅读的社会性维度、阅读多种材料、经常阅读……
——叶丽新《“变”与“不变”:2000——2018PISA阅读素养观的关键特征》
这一段文字也要梳理一下,在这段文字中对阅读提出了要求,首先要熟练,其次要投入。
所谓熟练,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迅速;
2009年PISA测试的概念界定增加了“投入”度的要求:将“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改为“理解文本、运用文本、反思文本和投入阅读文本”。——选自同上
从修改可知,所谓的“投入”应该是独立于理解、运用和反思之外的。内在逻辑应该是先理解,再运用,然后反思,最终投入。
也有版本将“投入”翻译成“参与”,如果是这样的话,结合以上两段话,我的理解就是,所谓投入,应该是自觉,有情感因素的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运用和反思,而是最终达到自愿。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PISA关于“阅读素养”的最新界定:
阅读素养指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而能理解、运用、评价、反思文本和投入阅读文本。
当时,我和我家13岁的小孩讨论:他有没有阅读素养。因为当时对“投入”这个词没有理解透彻,他问:难道我不为某个目标读书,就不算有阅读素养吗?我读感兴趣的书,不算有阅读素养吗?我不想理解、运用、评价、反思不行吗?我就是看了好玩不行吗?
面对他的问题,我意识蒙住了,幸好在写这一段读书笔记的时候,认真再读了一次,看到了“投入”这个词,所以感兴趣居然是最高阅读目标,不是吗?
投入,主要指的是阅读的动力,有系列情感和行为特征,譬如,感兴趣、愉悦、融入与阅读相关的社交活动、体现阅读的社会性维度、阅读多种材料、经常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正是在新时代都不落后啊,应该说教育就是寻找基本规律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两点:迅速和自觉。也就是说能够“边读边想”“边想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