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有一本很畅销的书,名叫《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是知乎大神采铜。前不久,采铜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他写书、出书的几点经验。
第一个经验,写书应不应该去迎合读者。采铜认为,写书的时候,不一定非要“迎合”读者,但一定要考虑读者的真实需求。就好像人们吃自助餐的时候,一般会吃得很撑,但从健康角度来说,暴饮暴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肯定不是鼓励人们暴饮暴食,而是要吃得适度,吃的有营养。写书就应该这样,要考虑读者的真实需求,可能这个需求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有误区,这时候你要引导他们,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所以好书应该是“引领”,而不是“迎合”。
-
第二个经验,一本非虚构类好书需要有什么样的标准。采铜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 一是书本身是一个自洽的整体,是一个完成品;
- 二是书本身要有新东西,能给人新启发,虽然一本书里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是新内容,但至少有一部分要是新的;
- 三是要让读者长期获益,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
- 四是层次要丰富,要耐读,不能太单薄,一遍就看完了。
-
第三个经验,怎样才能让一本书有新意。这里主要有三个途径。
- 第一个途径是深挖素材源,拓展信息渠道。好的作者往往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信息来源。比如当代学者葛兆光出过一本书,是他的部分读书笔记的集合。这本书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书里提到的书,有一部分是日文书,这是因为葛兆光懂日文,曾在日本访学,在日本的图书馆里看了很多书,而日本的汉学又很好,所以他就从这些日文书里吸取了很多养料。
- 另一个途径是从自己的经历和实践中进行反思,总结规律。一本书里最吸引人的文字,往往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如果经历太简单怎么办呢?采铜说,你可以多和牛人交流,或者干脆帮他们做事,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东西,这也是亲历的一部分。如果实在没办法亲历,你可以去做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案例,这样复原起来,就像还原成你自己经历的事件一样。
- 还有一个途径叫做旧事新说。比如中国的超级IP就那么几个,像《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很多小说、电影、游戏都是用超级IP演绎出来的。从写非虚构的书这方面来说,首先你要有一个比较新的知识框架,然后再用这个知识框架去阐释和演绎旧的素材。
采铜分享的第四个经验,是写书的人应该怎样读书。采铜说,你首要考虑的是研究“这本书是怎样写的”,而不是“这本书写了什么”。举个例子,电影导演宫崎骏有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看了十几分钟就走出来了。因为宫崎骏去看某个电影,可能是去观察某个素材的,比如某个历史时期的服饰应该怎么表现,等他得到相关信息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这和普通人看电影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采铜还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把一些畅销的好书当成案例,反复精读,研究它们的写作方法。不需要多,一定要精。比如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就是这样的好书。采铜写《精进》的时候,需要设计全书框架,当时他就参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做法,而《设计心理学》将生活中的观察反思和心理学理论融合贯通的写法,也给了采铜很多启发。
本文来自得到app的整理。
《精进》系列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