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月17日,周日,晴空万里
2016年4月13-14日,是豌豆一模考试的日子。在外嫩里焦的心态下,等待了两日,终于知道了一模的成绩:年级60名。她开心我也高兴,三年的努力,从小升初时的全市第90名,到现在的第60名,是一个进步。
自然地,遇到这个出游的机会,又遇上这般美好的心情,带着豌豆踏上了宜兴太华山之旅。包车满员出游,仍是叽叽喳喳,似有说不完的笑话,不过,气氛很活跃,也很融洽。阳光透过车窗投射进来,渐渐地有些燥热,拉上窗帘,我和豌豆开始闭目养神,
第一站到达的是宜兴大觉寺。寺庙是依山新建的,一进门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二边都是石雕。左边是彩色壁雕,全是佛经里的故事重现;右边是石像,全是罗汉,一路排列,很有气势。没有老庙的阴沉之气,宽敞明亮,有气派。再往上走,一个巨大的雕像出现在眼前,近处一看,原是台湾佛教界高僧星云法师的塑像。
再往里走右拐,走过又长又宽的走道,便到达大雄宝殿。里面有不少人在参佛,我也双手合十,心中默念,祈求佛祖保佑。据佛家资料载,地藏菩萨最初在此参禅,后受邀赴九华山修行,终成正果,故佛教界有“先有太华,后有九华”之说。
参观完大觉寺,出得寺门,行不远处,有一处公园,近处水光潋滟,远望青山如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杜鹃吐艳,绿草如茵:一派江南春光无限好。
午餐后,到得太华山脚下。从山下一小村庄入山,顺着蜿蜒的水泥路面,到达一处牌坊,上书“九峰禅寺”,从此处方才真正地开始登山之旅。
“我拾级而上,小心地踏过满地金黄的阳光,张开双臂拥抱横吹过的微凉的风,让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累了,随意往身旁一处突起的山石边一靠,闭上眼在簌簌的风中休憩一下,再整装上路。
遇上了些较陡的小坡,伸手捞住身旁一棵挺拔翠竹光滑的枝干,借力一跃跳上那台阶,自上而下俯瞰遍地竹林,手心中还留存着竹枝的清凉和润,如握着一泓似水般温润清透的羊脂白玉般惬意,一下子驱走了燥热,心灵都轻的好似飞起。运气好的话,可以在路边寻到一涧幽泉或小水潭,掬一捧透亮的山泉从手臂浇下,那种沁凉的感觉简直是无可比拟的。
就这样走走停停,扶着竹子咬牙冲上最后几级台阶,一小处禅寺便跃然眼前(此处便是著名的“九峰禅寺”——妈妈注)。立于山巅,不如何气势恢宏,却是我亲自爬上的,看上去也就别有风味了。寺前有三棵枝繁叶茂的银杏,其中一棵枝干上挂满了红丝绦,迎风飘展着。这一棵许愿银杏树龄足有1782年,相传为孙权登基为帝时他的母亲亲手种下。如今,历史的滚滚浪潮卷走了尘埃,却独独遗忘了这儿的三株银杏,一任它枝繁叶茂,立于山巅永远眺望着这万里江山。我伸手划过树身那大大小小的沟壑,粗糙触感从指尖通到心底。这一千多年的老树,你若有灵,便好好替你的恩人,那位东吴国太守护这一方极乐净土吧!
极目远眺,竹依山就坡,一望无际,犹如大海波涛,连绵不绝。那一大片绿:嫩绿,青绿,翠绿,深绿,仿佛绿的调色盘被随意打翻,在天穹上浓墨重彩地抹上了几笔绿,只用毛笔渲染,不用墨线勾勒。风过,呢喃着逗笑了满山的竹叶,簌簌颤动着开怀大笑。”
(引自豌豆游记——《宜兴竹海行》)
我们这一群人亦大笑,高喊,听山谷传来阵阵回音。
回程是一路顺山而下,依次经过九座山亭,依次命名为“九峰亭”“八峰亭”……到得山脚正门,回首远望,才知我们的登山行程是倒过来的。在山脚,很多山民在路边出售山货,还有很多手工编制的竹器。这也是山里人家增收的一个途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