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的微博简介写着:秋叶PPT创始人,秋叶商学院创始人,多部畅销书作者,“和秋叶一起学”品牌创始人,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还被称为“中年网红”。这么多的身份他身上探究一下“高效”这个词也算是合情合理。
如果去搜秋叶的书你就会发现他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全部都出了书,数量多达三十几本。今天的这篇文章只拿《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本书来说说建议你花5+10+5分钟读读这本书。
第一个五分钟:序言
第一个五分钟要给到序言部分,它主要围绕读书的十个误区、十种读书方法、读书应该如何高效输出这几个角度展开叙述,其中的树读法做主题阅读简直是囊括知识的百宝袋,可以这么说如果不知道树读法那读任何一本书都像是盲人摸石头过河。
现在回想一下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吧?在读新书时看到一些过去看过的观点,似曾相识但是却不记得是从哪本旧书看到的,再就是大脑灵感一来冒出一堆文字是自己的,但是思想却是别人的碎片?
其实上述这些都说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虽然看了不少书但是脑子里晕晕的,越看越乱,形不成系统。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指的是如果想在某方面了解并学习至少看十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这些专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
因为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就必须先建立像专家一样的视野和格局来思考整个领域哪些需要我去学习的问题。而主题阅读的高效完成就需要我们的树读法。
树读法构建主题阅读则是准备了解哪个领域就先写一个大纲,就像自己要写这个领域的图书一样,所以大纲也像是这本书的目录,然后开始买大纲中这个领域的图书,先看一本经典的,对照大纲梳理充实完成后开始读其他图书,内容相同的跳过,不同想法的自己思考一下,认同的就可以整合进自己的大纲,很快就对这个领域有一个系统认识。
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读书,还能放到任何想学习新知识的领取里去,但是毋庸置疑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庞大的,如果完成的好也算是这个领域的多半专家了。
第二个十分钟:上篇和中篇
这本书的上篇和中篇以读过书的知识介绍、拓展思考及拆书建议三部分构成,我认为还是结合作者所拆解的书来看作者提炼的观点更好,因为这部分更像是作者把饭捣碎了放在你面前虽然更快但是却少了点自己咀嚼的快感和滋味。
如果能以博弈的形式来看这部分反而更有趣一些,所以这部分的价值是提供了拓展的书单、高度提炼了生活工作中的实用分析技巧和思考感悟的一些方向。
比如《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中分享了碎片化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快速需要掌握新知识的时代,“斜杠青年”这个词飞速在年轻人中风靡,我们不再只追求完整化的时间系统学习,而是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完整任务。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先思考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完成的工作,比如我决定要写一篇文章那我不必坐一上午来专门写好一篇文章,有时候甚至一天都不能得到一篇心仪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可以碎片化5分钟构思+5分钟立框架+5分钟搜集素材......的形式来进行写作的前准备。平时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1分钟、3分钟、5分钟都可以做些什么?
第三个五分钟:下篇
这部分是《奇特的一生》系列随笔,就像秋叶书中说的“你们应该先认真看看《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听一个人做二道贩子,不如直接先仔细看看书再听我来说道”。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法为世人所知,就连自己的儿子阵亡都只是冷静记录他的工作、通信时间及为儿子悲伤的时间。也许我们看完之后只能作为旁观者赞叹柳比歇夫的这种极致的行为追求,但是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1、为什么柳比歇夫能如此自律?2、如何像柳比歇夫一样知道时间的长度?3、怎样记录时间清单才有用?4、用时间框架来安排时间,而不是事件驱动?......
这部分是秋叶围绕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所展开上述问题的思考,如果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直保持和作者一致的观点或者没有自己问题的思考和拓展的话那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也是古人治学的方法,透过书本看世界也是乐趣。
实际上,从上篇、中篇和下篇的内容来看,秋叶完成这本书一定只花了极少的时间,书中的内容来自于他先前的积累只需要整合起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道理。他更大的价值来自于我们可以窥探这名“中年网红”是如何来思考问题?如何通过读书高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读书是在向别人学习,而学习不是成为他那样的人,他只是一盏灯,我点亮的灯越多,就能越加照亮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