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我想要”,还是用“自我憎恨”驱动行为?

刚开始我博士生涯的时候,我用的是我想要,我相信我自己(自我想要),可以去驱动我的行为。

后面随着被广泛的打击,对被导师的一系列打击,以及实验长期结果不理想的打击。然后让我一度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然后导致我工作没有动力和消极。

接着就经历了感情的挫折。让我转变成了一种自我憎恨的影响驱动方式,回到了当年高考的那种自我憎恨的状态,虽然这样的方式是有效的,他让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拿到了驾照,以及发了两篇小论文,但是我却从那样的自我憎恨的泥潭里难以自拔。

这样自我憎恨的状态,让我感觉很不好,虽然这样的自我憎恨可以提高我的工作效率,但是很折磨我内心。后来我就有一点放逐自己,自我摆烂的状态(不过为了不让自己彻底摆烂,我还是去学习了德语),试着去跟自己和解。

接着用经历了与癌症的擦肩而过,以及第2次模糊的感情,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事业道路,让我更加对自己更加的确认。让我对恋爱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成长的烙印。也让我明白了“表达感受”这件事对我非常重要。也让我对于“别人(包括家人)没有那么爱我”这件事情和解了。也让我深刻的懂得,能够专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刚开始博士生涯那时候专注学业的自己是非常开心幸福的。

以及在相亲平台中跟很多人的对话,让我认知上有提升,有所收获。

前段时间看一个人的视频,他从房地产行业转成律师行业,然后在工作中他学习了进行每个月总结,然后的工作方式让他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然后我想到了当下的我自己,我忽然发现这是自己每天的工作记录写的越来越少了。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再继续总结,然后导致了自己的生活就没有那么正轨,容易脱轨。专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为了这份幸福,所以我觉得我需要就是定期做好记录和复盘总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