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problem externalization),让做父母的将孩子和问题分离,将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孩子还原为孩子,让问题归问题,孩子归孩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既击败了问题又保护了孩子。
今天读了李克富老师的《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今中午我吃饭吃撑了,正好利用“问题外化”的原理进行了自我分析解脱。我吃的很撑,是我有问题吗?不是。是我有点馋,由于今天中午吃烤地瓜和烤山药,还有刚买的煎饼,非常好吃,我的馋吸引着我吃。另外我还有一个不能浪费的心理需要,既然吃就要把一块全部吃掉,不能剩下、浪费。因此,为了满足我的馋和节约的需要,我吃撑了。不是我不好,也不是我的馋和需要不好,而是我没有把我与这两个需要做好平衡,以后注意加强协调平衡就好。
孩子迷恋游戏是孩子不好吗?不是。孩子之所以迷恋游戏,是因为孩子从中满足了他的心理需要,这个需要可能是成就感、被认可、被尊重、友谊链接等价值需要。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他需要的价值满足,在游戏中他能得到。因此,他没有做好学习与游戏的平衡,才使孩子有问题呈现,我们只需要针对问题解决而不是针对孩子攻击。
孩子不努力学习、考试成绩不好是问题孩子吗?也不是。孩子不努力学习,他想玩、放松,可能是为了满足他放松的需要,或者因复习不充分、考试失误等原因造成。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做些事情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引导孩子分析考试差的原因,帮他树立信心。如果我们因为孩子不努力学习、考不好就说孩子有问题,因而对孩子指责抱怨,结果影响的是孩子的自信自尊。
因此当孩子呈现问题时,我们要将问题与孩子分隔开来,帮助孩子解决呈现的问题,而不是对孩子的人身进行攻击。那样就保护了孩子对自身积极的评价,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
当孩子出现优点呢,比如孩子考取了好成绩,我们是表扬孩子还是只表扬他的成绩呢?有的家长会只看到成绩,而错失了趁机提升孩子自信心的机会。我们要表扬孩子通过努力考取了好的成绩,这是孩子自身努力争取来的,让孩子看到他是一个努力的人、有能力有信心进取的人,让孩子从信念上认识到自己是可以的,这样会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与信心。
这也是利用了NLP理解六层次的原理,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从能力、信念、身份、系统层次认可孩子,让孩子产生自信,对自己身份有所定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从环境、行为层面帮孩子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让孩子认识到怎么做会更好,而不是从能力、信念、身份上对孩子打击,这也就是将问题与人身进行分离,将“问题外化”。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孩子做得好要从人的层面进行表扬,当孩子出了问题,是要从环境行为层次去分析,将“问题外化”,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又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