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巴尔早年是一个诗人,迷恋法国超现实主义,然而很快他就发现,现实生活往往比作家的构思更为离奇有趣。有一次,赫拉巴尔听见有人问卖木偶的:“再给我一个死亡,有吗?”——这里的“死亡”,指的当然是木偶,就是那种很常见的戴着黑兜帽拿着大镰刀的形象——但你如果单取字面意思,就会发现这一问很妙:人,究竟可以拥有几个死亡呢?还有一次,赫拉巴尔看到干洗店的发票上写着:“要去除某些污渍只能破坏面料本身。”他说就是这一句话,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喜剧。
这部小说也有一个污渍斑斑的主人公,名叫扬·迪特,他辗转于一个又一个旅馆,棱镜般折射出烟火人间的有滋有味与多灾多难。
卓别林经典喜剧《摩登时代》里的情节——也许在少数特权者的穷奢极欲背后,总有无数被折磨出神经病的普通人。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这本书,是赫拉巴尔在遭到捷克当局封杀的情况下,仅用十八天一气呵成的畅快之作。他说,在刺眼的阳光下打字,根本看不清自己写了什么。而写完以后,他又不忍心重读,更不用说修改了。1997年,八十三岁的赫拉巴尔从医院五楼坠楼身亡,有人说他是喂鸽子失足坠楼,也有人说他是不堪忍受寂寞和病痛而自杀。最后都没有定论。人生,其实就是一篇无法修改的作品。很多事确实发生了,但不一定有解释,或者说,有太多解释。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捷克国宝级作家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代表作。全书以矮个子服务员扬·迪特为线索,通过他辗转七个旅馆当服务员的一生,串联起世俗生活的百态和捷克民族的历史。前半部分,迪特以“什么都看见了,又什么都没看见”为处事宗旨,巧妙地获得了一系列金钱、美女和地位。而后半部分,迪特卷入了历史的洪流,身不由己,再也没有看见什么和看不见什么的自由选择。迪特不认同纳粹,却又占了纳粹妻子的好处,他虽然在二战中家破人亡,但还是发了战争财,如愿成了百万富翁,开了自己的旅店。然而当他能逃脱惩罚的时候,却又傻傻地自投罗网。迪特人生的最后阶段离群索居,反思自己的人生。但作者只写了他买了很多面镜子,却没有明说他到底从中看出了怎样的自己。正如那张启发了赫拉巴尔的干洗店收据所说:要去除某些污渍只能破坏面料本身。人生的是与非、享受与磨难、喜剧与悲剧,本来就无从分割。